
黑是佤族的特征,他们崇尚以黑为美

演员为观众表演“拍蚊子舞”,其中还有吞火的节目

下午演出前,这些男演员就躺在舞台边休息

佤族的舞蹈,演员们都是自己给自己化妆

大家围在一起蹲在地上吃饭,米饭是他们的主食

每次表演节目,他们都要和观众互动。有时突然跑到台下,走到观众面前,让观众得到意外惊喜

佤族小伙鲍忠云展示他们的牛角
本报记者 王警 图/文
鲍忠云20岁出头,是来自云南临沧市沧源——中国佤乡的一名佤族小伙,跟随赵威明带领的佤族舞蹈团已经两三年了,他曾去过天津、广西、浙江等地演出,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爱上了这种生活
深夜11点,鲍忠云和他们16个人的佤族演出团的队员们进入了梦乡,他们租住的房子没有电视、没有广播,而且他们第二天还得演出。
鲍忠云20岁出头,是来自云南临沧市沧源——中国佤乡的一名佤族小伙,跟随赵威明带领的佤族舞蹈团已经两三年了,他曾去过天津、广西、浙江等地演出,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爱上了这种生活。队长赵威明说:“这些在外表演的佤族姑娘、小伙子们都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民族的艺术,大家出来演出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欣赏和了解佤族的民族艺术。”也许,是这种热爱,让他们能甘于寂寞地生活,虽然漂泊在外,却在舞步挪移间传播着佤族的民族文化精粹。
在西安演出的日子,大家的生活比较有规律。一天固定时间演出三场,周末再多加一场;然后就是回租住的房子吃饭、休息,如此而已。因为时间比较紧张,他们几乎没有逛街的时间,很多队员都希望有空能好好地逛逛西安城。
每场的表演,大家都有期待,“每次的观众都不同,对我们的民族风情舞蹈表演都充满好奇,我们能从观众的掌声中获得满足。”赵威明对每场的演出都充满激情,演员们最开心的事情也莫过于此。为了保持节目的新鲜感,他们编排了诸如草裙舞、狩猎舞、甩发舞、骠牛舞、拍蚊子舞等节目,每天会分别上演,调剂观众口味。
头发会跳舞
佤族,是我国保留原始部落社会形态时间跨度最长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全民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副队长李亚婷是一位佤族的美女,黑得美丽,黑得最有佤族的气质。她和其他队员一样,在出来表演之前,都曾经在云南当地一家艺术学校学习过一年,包括唱歌、跳舞等。男演员除了学习唱歌、舞蹈外,还要学习一些难度较高的表演项目,像吞火、舔烧红的铁板、上刀山等。甩发舞是佤族妇女的拿手舞蹈,每场表演这都是必演节目之一,每当她们表演甩发舞时,台下的观众都会跟着节奏给演员喝彩。看来专家给予佤族“头发会跳舞的民族”不无道理。据李亚婷介绍,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产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妇女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都要低头梳整甩发晾干,也许“甩发舞”由此而来。
心系故乡
休息时,鲍忠云会在宿舍里拿着那本已经散页的地图册,在上面寻找家乡的位置。出门在外,家就成了一种思念。但说起在外演出和在家的区别,鲍忠云认为还是在外演出能多挣点钱,“而且还比家里出力少”,家里的农活多,既辛苦还收入少,所以鲍忠云希望能在外面挣更多的钱拿回家补贴家用。和男孩子不同的是,女孩子们想家的时候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或者一个人偷偷地哭。
哭是一种思念的发泄,他们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都知道,只有奋斗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让远方的家人放心。为了这些信念,他们舞蹈不停、追逐不止,让黑皮肤燃烧的热情照亮了每一个观众的心,也把佤族人朴实、粗犷、热情、善舞的形象留在每一处他们释放激情的城市。
舞步无法停息,青春正在燃烧,流浪也许是一种过程,收获的也是一种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