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志军
《格林童话》中青蛙变王子的故事,在罗大佑的笔下叫做《野百合也有春天》。野百合无论有无人去欣赏,它也是百合;而青蛙是否能变成王子,不仅需要命运,更需要机缘。
一个流浪汉,一个博客,50篇博文,就是构成这幕童话剧的所有元素。主人公贺力汀自1997年从老家出来,找了几次工作不成
功后,就选择了流浪。凭着博客上的文字,打动了好多人,多家公司在得知他的际遇后,争抢着给他文职的工作。(12月17日《扬子晚报》)
这个在寒冷的冬天给贺力汀带来温暖的结果,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们在感叹“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和用人单位“慧眼识英雄”之余,还不禁要问:假如流浪汉不会写“博”,这所有后来的美好还会发生吗?
在贺力汀的眼中 “流浪是从侧面打开眼界,认识世界”,但是在当下,流浪还是个生活的下下策,生活充满了辛酸和无奈,非贺力汀们不足道。
从“收破烂的诗人”高原,到收废品的张少言和文学院教授王珂的惺惺相惜,如今的贺力汀由卖废品上网写博到被人慧眼识才,似乎流浪汉不是流浪汉,他们要么就是藏龙卧虎的隐者,要么就是一心向下的苦行僧。
过于理想化的解读,不仅混淆了生活的边界,而且在无形中模糊了问题的实质和事情的真相。对于那些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和边缘人来说,能够拥有贺力汀的才气和理想固然值得期盼。但是,这种概率相当于买彩票中大奖的时来运转,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毕竟,对于他们而言,制度化的关爱和人性化的关心,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对个体过分地提及和厚爱,常常意味着对集体的有意无意的漠视和不公,而以点带面的关怀似乎也有厚此薄彼作秀之嫌。一般来说,衡量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文明和进步,并不在于这个时代创造了多少GDP和富豪,而是看这个时代是否真正缩小了贫富差距,以及那些弱势群体和边缘人能否得到社会保障,是否被社会遗忘。
从贺力汀个人的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不抛弃不放弃”的生活影像,而投眼贺力汀之外更广大的边缘群体,能给他们更具体和点滴的帮助,才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做的事情;否则,只能一边是“青蛙”恒久远,一边却是“王子”永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