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海宏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让整个中国陷入一场灾难中。如果说,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篇章中,这一年要留下点什么,那么,我们应该记住那些曾经战斗在非典一线的人和事。
2003年5月初,经过六天七夜建成的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投入使用,医护人员从各个部队抽调而来。其中,第四军医大学从所属的西京、唐都、口腔医院抽调70名医护人员奔赴小汤山。
抗击非典,小汤山创造了一个奇迹……
问及当年去解放军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感受,第四军医大学心脏内科副主任李伟杰说:“只要有勇气去,就是英雄!”
“我们走得很悲壮”
李伟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年从西安出发时,的确很悲壮。
2003年1月,非典暴发,4月下旬,北京沦为非典“重灾区”,北京市几乎所有的SARS定点医院都超负荷运转。危急时刻,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小汤山建非典定点医院,并紧急向军方求援。
4月26日10时,第四军医大学开始向下属的西京、唐都、口腔医院动员。12时,李伟杰所在的心脏内科召开了动员大会。下午3时,赴京人员名单敲定。整个过程仅5个小时。
赴京人员中,心脏内科有3名,身为行政副主任的李伟杰便是其中之一。他回忆说,当时面对传染率这么高的一种疾病,让每个人都做到临危不惧显然不可能。所以,心脏内科开会时,气氛有点尴尬,没有一个人说话。
“我去!”李伟杰首先开口。
没有人回应,又一阵沉默。
片刻之后,陆续有人接着说:“我去!”“我去!”……
“勇气有时候是需要有人来鼓舞的。”李伟杰感叹。
心脏外科派出的5名医护人员是清一色的女将。心外科二病区护士长杨秀玲主动要求赴京。她的理由是:“我是军人,有重症监护经验,身体好,家里也没什么困难。”在此之前,因为收治了非典疑似患者,发热门诊急缺护士,她主动请缨。
4月29日,欢送仪式上,第四军医大学政委孙长新将此次赴京称为一次考试,希望医疗队“考试合格”。
所有人都知道,这70名医疗队员将要面临的是一场残酷的生死大战。30日晚6时,医疗队出发前往北京。杨秀玲带上了护理部姐妹们给她们买的睡衣、内衣等东西,头也不回地上了前往机场的大巴。
李伟杰说:“当时的感觉很悲壮,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