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是南方人,但在西安生活了四十年,对老陕,对乡党我常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就像龙应台批判台湾,她说,因为我深深地热爱台湾,所以,这个话只能由我来说。同样,反思陕西的一些话,恐怕也只能由我来说”-- 肖云儒
  古长安,古关中(秦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史最悠久的那一段写在“咱陕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和后稷最早教民稼穑,因此认定中华民族从游牧向农耕最早是从“咱陕西”开始的。这些史料,大都是对的,值得我们骄傲。有的虽系传说,也是秦人美好的愿望,它一直构成秦地重要的精神凝聚力。但如果我们总是陶醉在过去的辉煌,总做源头上的冠军,而有意无意忽略我们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滞后和欠发达,不是很有那么一点悲哀吗?【详细】【评论
              【陕西的中华文明渊源地大全

  似是而非的中心论,也是秦人自傲于人的资本。如果说中国是中央之国,这个中央之国十三个王朝的首都西安,那就是中央之国的中心。西安在空间位置上恰好在国之中央(其实国之正中在兰州),因地位居中,北京时间也采用陕西天文台的报时(时间中心)。西安城北的泾阳又是中国的大地原点(空间中心)。这种时空的中心感,使西安人感到自己辐射着整个中国,当然可以自傲了。“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埋的是皇上”,一说到黄土地下的72个皇上,腰也挺了,气也粗了,声也大了。详细】【评论】【秦人,中国人的DNA !

  陕西无论从面积、人口到经济力量,乃至政治影响,在中国都不算大省。但陕西人一会儿说自己是文学大省,一会儿说自己是文化大省,一会儿说自己是科技大省,一会儿说自己是文物旅游大省,其实要较真儿,我们只是文化资源大省,同时又是文化产业小省,文化资金穷省。 秦人的确应该深思,这样、那样的“大”,加起来为什么反倒等于“小”,反倒成了一个经济小省呢?【详细】【评论
              文物大省该有紧迫感了
   儒的哲学是“入世”,道的哲学是“不争”。秦人一面好入世,一面又很君子,好不争。道的不争是一种精神境界,秦人的不争情况却很复杂。

   因为我们穷,说不起话,也争不过别人,便不争。我们到了京城,总是坐在旮旯拐角,当二排“议员”。不说话还能显出一点矜持,一说话反倒露出了穷酸。当然“争”不光是争钱,重要的是争项目,又不光是争经济项目,也包括争精神文化资源和市场。在抓经济和文化项目上,我们常常过分大度、宽厚,在本地举办的洽谈会上,有的项目让别人空中飞人般截走了。【详细】【评论

    洛阳被明确为丝绸之路起点 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西安:这个城市不张扬
  西安的城墙是全国惟一一个保留完整的城墙,若仅仅从精神意象上看,西安城墙是历史老人盖在黄土地上的一枚印章,它也深深地盖在陕西人的心上。
   封闭内视是陕西人的一种不自觉的习惯。在历史的镜子中,发掘自己逝去的风韵,美人迟暮却顾影自怜。自闭的直接后果是自执、偏执、执拗、倔犟,一条道走到黑,这可能是关中人“生、冷、蹭、倔”的负面表现。【详细】【评论
              难以割舍的古城墙情结
  有个老朋友快要退休了,单位让他到南方各地考察了一圈。回来后,他对我说,走了这一圈,我发现天下最好的地方还是关中。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富裕的南方都在进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我们这里安贫乐道、小富即安的现象却俯拾即是。

  西安市郊的农民由于城市的扩展,正逐步地失去土地,绝大多数的人将土地补偿金作为自己搞实业、搞商贸的起步资金,但是也的确有不少农民靠吃地租、房租过着闲散慵懒的日子,乃至于成为新时期农村的“八旗子弟”。在西安有许多小市场,像布匹、装修、饮食,都被浙江人、四川人占领,山西旅游的广告和网点已经直逼西安,西安人的钱装到了人家的腰包里。【详细】【评论

                关注西安城中村“生态”:生活=房租+麻将
  陕西人好静不好动,好出门不如赖在家,金窝银窝不如穷窝,在一种静态生存中讨生活。对于动,对于变,常常不很适应。

  老陕信奉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满足于低水平的消极平衡。其实我们祖先并不是这样暮气沉沉,他们以活跃的生命力在中国历史上建功立业,开创了一个个新局面,比如周的管理(周礼)、秦的改革(商鞅)、汉的开拓(汉武帝和张骞)、唐的开放(贞观之治),都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详细】【评论

  陕西人穷讲究、好热闹。干啥事都讲形式,求排场,爱搞繁琐仪式,而且总要把这些形式、仪式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和好静不好动相反,陕西人爱起哄,爱围观,爱赶时尚,既满足了好面子的主事者的面子,又满足了自己浮浅的小市民式的好奇,给平谈的生活加了一点装饰音,放了一点调和面。

  在好面子、好起哄的混乱中,陕人从不忘争名分、排位序,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活动、会议和仪式,请官员、请名人并且给官员、名人排名单,总是最重要、最麻烦,而最后又总是闹得不讨好、四处焦头烂额的一件事。【详细】【评论

商家做宣传 美女“沐浴”众人围观】【工地奠基仪式真排场:法师作法 警车护驾
  “异”不一定是反对自己、阻碍自己的东西,更多的情况下只不过是和自己不同、自己感到陌生的东西。对于异己的人和事,开始是好奇,接着便看不惯,并且热衷于把这种看不惯传播出去,形成舆论。再下来,舆论诱发行动,非议便转化为排他。

  如果所“异”者是错误的、落后的,那活该“非”了他;如果“异”的正确,甚至“异”的进步,“非异”便常常构成一种社会前进的障碍心理和消解力量了。【详细】【评论

  我们愈重视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就愈要反思农本意识。今天我们是用现代化、科技化、市场化这“三化”来抓“三农”,建设新农村,而农本意识导致重农抑商,只愿意在土地上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换取低水平的生存循环。最重要的是农本意识使人对市场、对商业、对金融怀着天生的戒备。农本意识在人际关系上,自觉不自觉地以血缘、族缘、地缘关系网代替在事业中建立起来的理解和友谊,代替公平、公正、公开的现代竞争。血缘、族缘、地缘关系网,是种种不正之风的温床、权力腐败的温床…… 详细】【评论
                人情买卖可转正 横山煤炭局招工玩空中飞人

人物:肖云儒

  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四川广安人,生于江西,扎根陕西,中国文联评论委员会副主席、陕西文联副主席,中国西部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研究员、西安交大、陕西师大、西北大学特聘教授。出版四百万字、二十余部著作,以西部文化研究和文艺评论为主,获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详细

因为热爱 所以批判

  “因为我热爱陕西,所以,这个话只能由我来说。”在陕西居住了45年的著名评论家肖云儒意味深长地说,因为他希望陕西发展得更好,所以必须反思,必须对我们陕西人的一些“精神陋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近年来,陕西的形象在中国和世界都有很大的提升,陕西的新形象正由历史走向现实,由人文走向经济,由社会走向生态。在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之中,我们更要有忧患意识和韬晦精神。在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的今天,广开言路,尤其是关注反思性意见,显得十分重要。 【详细

“外面人”对陕西人的印象

  有这样一种说法:陕西人醒得早,起得晚。也有人说,北京人什么都敢说,上海人什么都敢穿,广州人什么都敢吃,陕西人什么都不在乎,因为,我们有王朝子民的优越感。还有人说,北京人霸气,上海人洋气,陕西人却是暮气。这些说法可能是偏见和误传,但是反映了陕西人在外面的形象,因为我们没有温州人能吃苦,没有深圳人思维灵活,我们往往偏执地宣传陕西人的“生、冷、蹭、倔”。没错,这四个字的确包含着坦率、质朴、执着的优点,可是也容易让人感到陕西人不热情、不好接触、缺乏弹性、思维二元对立。【详细

是什么造成陕西人这种形象

  第一,可能有偏见和误传,外面人对陕西不了解,而我们对外的形象宣传影响力又不够大;

  第二是一些人的GDP中心主义在作怪,老在单维坐标上比经济指标,对陕西的综合实力估计不足;

  第三是我们自己也的确有点自我陶醉,自我感觉太良好。【详细

网友列西安老人“10宗罪”

  1、请爱护树木:不要迷信“撞树”健身法,老把背往树上撞,树招你惹你了?

  2、不要在树上荡秋千:你能够着的树一般都不大,承受能力也有限,何况这样伸展腰身你也不怕弄闪了老腰?

  3、早上睡不着,起来的早,但不要祸害人:这二年不知从哪里刮来了“长啸”健身法,凌晨常常被长短不一、男女混杂的“啸”声惊醒,披衣开窗一看,一群老人如旷野中的野狼,嚎叫不止。

  4、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西安市公交200路以下实行老人优待,持证免费乘车。于是早上常见很多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缓慢上下车,目的是去二站以外的菜市场买两根葱,全然不顾心急火燎的上班人群。

  5、自己生活尚且自顾不暇,还爱养个狗狗,又不想花钱办证,公安一收,装疯骂街,寻死觅活。

  6、年龄大了,不好好在家待着,爱出来逛,上公交车后故意咳嗽,站立不稳,不停看坐在座位上的人,以各种伎俩逼人让座位。

  7、下车时不提前往门口走,车停了才慢慢挪,满车人都得等;如果不等他下车门关了,他会骂骂咧咧,不依不饶。

  8、动不动玩老资格,倚老卖老,说自己走的路、吃的盐多,一说话就想教训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年轻人就是狗屁。

  9、年龄大脾气也大,下棋打麻将为一点小事吵吵闹闹,生气搅局,没有忍让精神。

  10、经验主义,顽固不化,没有隐私观念唠唠叨叨。 【详细

李咏随口谬语触怒陕西人

   央视主持人李咏在《幸运52》节目中,用自己改编的一句“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开起了陕西人的“玩笑”,引起了许多观众和网民的不满。有网民非常愤怒,用陕西经济发展指标来反驳“懒”,用空气质量报告来反驳“尘土飞扬”;也有观众认为,这是李咏一贯的主持风格使然,大可不必在意。【详细

网友举数据反驳李咏

  李咏的“懒汉幽默”触动了一位西安网民的神经,他特意在网上搜集到一些信息来反驳李咏的“玩笑”。《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和分析》罗列出来的一系列数据很具有说服性。陕西人“懒不懒”?生活在西安的市民也有自己的说法,看看繁华的市场,看看在各行各业中用火热的激情、辛勤的汗水劳作的人们,都在用事实告诉世人,陕西人并不是李咏说的“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陕西人不懒!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