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穿1000平方米“外衣”
今年一进梅雨季节,上海就多次同时遭遇高温、大风、雷电、暴雨等特殊天气现象,给正值外立面施工作业的中国馆带来了严峻挑战。
记者戴着安全帽走进中国馆地下室,降雨形成的积水刚被抽去,一台台大型除湿机在飞速旋转,工人们喊着劳动号子,彼此应答着合力将一卷卷粗大的电缆、管道铺设到位。汗水混着雨水,将每个人的脸涂得水汪汪、亮晶晶的。
“除了海量的机电设备安装,当前中国馆最艰巨、最紧张的施工,就数‘悬空穿外衣’这道活了。”中国馆项目部经理姚建平说。
所谓“悬空穿外衣”,就是在没有脚手架和吊篮的情况下,为中国馆安装7000多块外墙红板以及1230多块玻璃。由铝板和矿棉制成的红板,每块重约44公斤;而三层夹胶中空玻璃,要比红板长一半,每块重达370公斤,且要以135度的外倾角斜铺在中国馆外立面上,其吊运安装的难度可想而知。
“即使在平地上,搬运一块玻璃,都要七八个人。何况中国馆的玻璃层,都处于楼层之间的悬空部位,没有立足点的施工,我还是第一次碰到。”现场经理迟晓宇说。
截至6月底,中国馆外墙近一半面积已“穿”上了由红板和玻璃拼接而成的“外衣”,工程进度与时间要求基本吻合。这主要归功于施工单位因地制宜,研发了悬空作业的平行移动电动车,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据负责中国馆外墙安装的武汉凌云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国荣介绍,一个月前,220多名工人每天只能给中国馆“穿”一二百平方米的“外衣”,随着施工工艺逐步成熟,如今日均已达1000平方米左右,而且形成了四个大斜面同时流水作业。预计到8月份,中国馆这个“巨人”约6.8万平方米的内外墙体以及四根立柱的“外衣”都可安装完成,中国馆将正式向世界亮相。
寻找中国人“心中的红”
中国馆开工仅半年,为其“外衣”寻找一种合适的红色,成为一件意想不到的难事。用项目部投资总监赵兵的话说,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红’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流动在每个中国人的细胞之中,却难以化作一种具体的红色”。
中国馆是整个世博园区体量最大的展馆之一,其“外衣”红色的选择,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是这种“中国红”所代表、传达的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能否被国人和世人认同的关键因素,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已有近30年时间。今年3月,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
一些国外专家认为,中国馆外墙红色的寻找过程,不仅表现出中国人对色彩同样有着科学理性的分析和诠释,而且让世人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
与色彩专家及设计团队紧密配合,最终让“心中的中国红”“活”起来的,是一家在上海的企业——亨特道格拉斯(中国)有限公司。经过其同样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塑造成类似“长城”般起伏的外形,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6月22日,中国馆正式通电,已部分披上“外衣”的“红冠”在内外灯光的映照下,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丁浩认为,中国馆墙体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
姚建平认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外墙红色历经10个月才最终选定,也从侧面说明世博会的决策是经过严密科学论证的,并不是简单地“拍脑袋”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