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中国报道
民生为党的执政之道 60年识得民生之重(图)
华商网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09-09-25 10:25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建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民生与国计的天平上,明显倾向于国计,民生这个词汇很少被提及。改革开放扭转乾坤,民生问题成了最初的动力。而近年来,民生改善的力度越来越大,继2007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医保、养老等越来越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筑起民生问题的“安全网”。更重要的是,党的执政理念中对民生的重视也产生了一个飞跃。

  民生是执政之本、执政之要,这些如今被广泛引用的理念,其实并非新鲜的发明,而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年来屡有提及。民生能否改善,有赖于国家财力的积蓄,更有赖于执政者的自觉和重视。翻开新中国60年的历史,我们看到,民生改善的程度,与经济上升的轨道紧密相连,更与执政党执政理念的进步息息相关。共和国奋斗60年,我们终于有决心、有能力改善全中国人民的生活,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愿望逐步付诸实施,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民生理念

  民生成为党的执政之道

  1958-1977年农民温饱没解决

  国计民生,互为表里,本为一体。但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民生与国计的天平上,明显倾向于国计,以至于民生这个词汇都很少被提及。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照搬了苏联那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强行压低消费,为工业化进行积累,全国人民为之付出了近30年的代价。由于计划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加上极“左”路线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分缓慢,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依然面对的是共同贫困。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带来的粮食产量增长,到1958年便陷于停滞。从1958年到1977年,由于在农业经营制度上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饥荒成为普遍现象,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当年的民生困苦,在陕北革命老区都表现得令人触目惊心。1978年初夏,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冯森龄在延安采访途中碰到了安塞县出门讨饭的三兄弟,在延安一个“英雄村”看到了社员年均口粮133斤、靠糠菜面糊糊充饥的惨状。冯森龄由此采写的《延安还有农民上街要饭》等稿件,让不少领导干部看后痛心落泪。

  改革开放最初以吃饱饭为目的

  改革开放的最初动力,是生存问题、吃饭问题,正是最基本的民生。1978年12月,以“吃饱饭”为目的的安徽小岗村试验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幕,预示着民生改善将成为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之后,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改革创新勇气,从农村开始,吹响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号角。经过30多年改革,长期困扰我国人民群众的短缺经济得到根本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转为总体小康,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破解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命题。

  社会保障日趋完备

  吃饱肚子,仅是民生改善的开始。近年来,民生改善的力度越来越大,继2007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今年10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启动,年内将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这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我国农村将告别单纯依靠家庭的传统养老模式,农民也将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从更大的范围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等制度的全面推进,将逐步填补社会保障的空白领域,筑起民生问题的“安全网”。

  对民生的重视产生了飞跃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改善民生的物质能力的提升,我们党执政理念中对民生的重视也产生了一个飞跃。从政策上改善民生,制度上保障民生,到政治上重视民生,执政以民生为本,民生逐渐成为党的主要执政之道。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讲道: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相当的高度,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体而明确地指出了全面小康的民生目标,一幅“全体国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好蓝图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信心。

  民生难题   供给不足与分配不公共存

  改革开放的革命性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建立在否定人的利益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模式,而把承认和发展人的利益作为思考问题的基点。这种巨大的进步,带来广大民众民生意识的提升,同时也使许多潜伏的民生问题开始凸显,新的民生问题也不断出现。

  城乡二元体制难题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得以迅速解决,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长期没有根本改观,农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在经济收入、受教育机会、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制度供给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由此扩大了城乡差距,加重了农民负担。

  教育住房难题

  有一些民生难题是因改革进程中的某些偏差而出现的。比如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减轻了财政负担,却使相当多的学生学费负担超过了家庭经济能力。在住房制度改革上,快速推进市场化的同时忽视了住房保障,“调控声声急,房价步步高”,使近10年来“买不起房”成为中国人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

  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资源,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收入分配应当发挥主干作用,但实际上公共财政在城乡之间存在投入的不均衡,社会收入分配机制更是存在行业、地区、阶层之间的巨大不公平。这些都导致了民生问题的不断累积。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的前20年中,我国民生问题广泛显现,重要原因在于,经济改革大步向前而社会建设滞后,改善民生的制度供给不足,此外还有改革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公。这也恰恰成为前车之鉴,有力地促进了近10年来民生状况的空前改善。

 [1] [2] 下一页
 
 编辑:梁铮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把小馒头当做大民生抓 西安将定“馒头地方标准”   09-09-16 10:47
·操纵城市规划与设计市民生活   09-09-14 09:54
·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 60年人民生活水平连跨台阶   09-09-11 09:16
·全力保民生 枝叶总关情--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纪实   09-09-07 10:52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