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孙福喜
华商网讯(记者 乔静 叶萍 杨森) 1月14日上午,由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世博论坛•城市现代化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和谐共生——西安‘皇城复兴’”在西安隆重举行。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孙福喜做主题演讲。
孙福喜副局长介绍的从西安宣言到西安共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构想的实现。
大明宫作为大唐帝国的通知中心和国家象征,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更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宫殿细致,早在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2011年中国和中亚五国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项目。大明宫遗址保护及其周边城市环境的改善是西安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西安、和谐西安、活力西安的一项重要工作,使中国传统道北地区的环境面貌得到整体的改善,使这个区的老百姓生活得到提升和改善,更使大明宫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大明宫遗址作为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保护项目,诠释的西安市在城市实践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还文化遗产以尊严。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给各位做一个汇报首先是西安宣言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的构想。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对大明宫遗址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探明了大明宫宫城的范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大明宫遗址已经从西安城市近郊区成为城市中心区,城市建设、遗址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批,在2005年7月,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明宫遗址总体规划的保护》为大明宫遗址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专家参观了大明宫遗址并且就文物古迹的周边环境,达成了《西安宣言》。西安宣言是第一个以中国的城市命名的文化遗产领域规范性的总则,西安宣言强调对古遗址、古建筑进行保护、管理,并要求通过立法、政策制定、规划和管理等方式进行干预,以减少城市化进程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的破坏,这为完善和深化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将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周边环境改善,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相结合指明了方向了。
西安宣言发表后,西安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大明宫遗址保护思路,明确汉长安城、大明宫等展示园区,这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有了理论的指导和政策的支持,07年初,西安市文物局委托有关单位编制了大明宫遗址保护规范。结合西安市的发展实际,西安市委、市政府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纳入重点工作中。践行《西安宣言》,启动大明宫遗址遗址公园工作。
新机制下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总体思路。2007年10月29日,西安市市委、市政府引发了《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实施方案》,围绕大明宫遗址划定了19.16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提出了将大明宫遗址保护和周边环境改善相结合,改善遗址区群众生活水平相结合,还文化遗产以尊严,给城市发展以动力的总体工作思路。
2007年10月12日大明宫区域城市概念规划评审会举办,来自英国、德国等5家设计单位参与竞标。2007年10月,由西安市政府举办的曲江论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国际组织的代表和120多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在建设理念、指导方针、建设目标等方面达成8点共识,启动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概念设计、国家竞赛活动。概念设计评审会举办,来自8个国家的团队参加了活动,设计方案和优秀的遗址展示理念,为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2008年5月,省文物局在北京举办了大明宫准备大纲研讨会,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充分遵循西安宣言的规则,从考古规划、景观、绿化、道路交通、主要服务设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城市现代化生活结合的新思路,使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使大明宫地区成为功能完备、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遗址保护和现代城市共生的示范新区,这是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这一最佳实践区的主题。
大明宫遗址拥有很多历史文献记载,但是各种形式的规模和各遗址关系,如果不通过考古工作是无法搞清楚的,因此考古工作是大明宫遗址展示的基础性工作,无数实践证明只有把考古工作做好,文化遗产的展示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因此大明宫的考古工作不会随着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开放而结束,要在大明宫遗址保护的指导下,适当对游客开放考古工作现场,这将成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一大特色。
西安宣言的发表促使了大明宫这项工作有序的进行,大明宫工作的有序进行是在西安宣言的指导下进行得。
第三方面西安共识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实践。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实施的前提就是拆迁安置工作。我们按照妥善安置、阳光操作、保障安全的思路,牢固树立百姓第一、让利于民的大局意识,利用民间和企业的资本,形成企业受益、群众受益的局面,实现了遗址保护和遗址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建设和谐发展的统一结合。
2008年10月由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西安、郑州等10个城市和部分省区市文物局的主要领导参与了论坛。大遗址保护对文化多样性、守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大意义,优化城市整体格局,坚持整体保护、保护与利用模式。
还强调要深入挖掘大遗址内涵和价值,促进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让全社会共享保护成果,是大遗址保护的出发点和根本立脚点。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和申遗的工作,大明宫遗址公园2010年1月1日基本开放。主要遗址景观将以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为原则,依托现有成熟的展示手段,充分利用高科技虚拟展示技术,激发大众对遗址理解和欣赏的热情。
依据总体规划,设立系统化、人性化的古迹公园标志,阐释所在区域的文化内涵和典故,让遗址成为开放的考古讲堂,引导群众热爱遗址,让遗址变得更加富有活力。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当代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财富,也有权利享受文化遗产的成果,使文化遗产为提高当代人民生活服务。我们必须强调大遗址保护的展示必须跳出就保护而保护、就展示而展示的理念,让不懂历史的普通游客觉得喜欢来,可以享受这一历史遗址。我们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实践中,深刻的认识到保护和发展并不是对立、相互分离的发展,而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一应该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巨大价值,只有在传统器物保护、文化符号记忆、旅游价值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应该赋于文化遗产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使其在现代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等发挥重要的作用,使文化遗产得到持续的保护和利用。
第二文化一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作为人类文明的刻度和记录,是现存于世最为直观的文化再现,只有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文化才可以充满生机和活力,历史文化遗产才可以真正走进市民的内心,才能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找到真正的根基。
第三要使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就必须借鉴和吸收国际上认同的历史文化保护观念和做法,非常小心、用心、精心地保护和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以尊重历史、尊重人文、尊重生活的态度,按照人与自然和谐、人与遗产和谐、遗产与环境和谐、生活与遗产和谐、传统与现代和谐的理念,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最广的地域范围来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脉络,更全面、更细腻的展示盛唐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西安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大明宫不仅是西安的,更是世界的,我们将以对祖先和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我们真诚的希望得到国内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将为古都的发展、为市民的幸福安康不懈努力,让我们共同携手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一起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见证大明宫遗址馆的展现和展示,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