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今天是愚人节!不管你想悄然愚人,还是猛然被愚,本人都友情提醒:不要过火,也不要恼火发火,要从容快乐地度过。
据此友情提醒,本文标题似乎应是“你愚弄了我,我一笑而过”——— 我整整你,你涮涮我,愚人加娱己,不过是往沉重而平淡生活里撒点作料。不管搞得多狼狈,都该“一笑泯恩仇”,岂能耿耿于怀,较真地号召大家瞎琢磨?
非也非也!琢磨,还是要的。
国人爱过节,愚人节也不放过。这没什么不好。可这些年过下来,似乎光揪到了皮毛,只剩下整蛊与被整蛊,骗人与被人骗……“闹乐子”成了全部内涵,哈哈一笑消费完毕,岂非浪费?浪费也是犯罪嘛!
浪费啥了?请允许咱卖个关子,先说说愚人节的“出身”问题。
愚人节并非美国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它起源于法国。1564年(年龄蛮大的),法国首先采用新纪年法(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依然按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天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大加嘲弄:在4月1日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
苦哈哈追到16世纪,就是想提醒:这愚人节原本是嘲讽“守旧者”的。现在是不是完全变调了呢?似乎也不尽然。这一天什么人最容易被嘲讽?或者说,大家最爱“愚弄”什么样的人?如果不是守旧者,可能也是古板者;如果不是古板者,可能也是反应愚钝者;如果不是愚钝者,可能也是不懂生活乐趣者……都能如此琢磨琢磨,愚人节岂不是可以在嬉笑之间过成“自省节”?
如果你觉得我在瞎扯,坚决不承认自己“活该”被嘲讽一回,也可以琢磨点其他东西:比如,人生原本就有很多哭笑不得的戏剧化成分,我们应该从容释怀;比如,所有的“意外愚弄”,其实映照着大家之间亲密、顽皮的关联……意义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琢磨,总还是有的。
你要是还没兴趣,我也非常理解。以小笔非刀的考察,对愚人节不感冒的人,实是因为现实中的雷人雷语雷事儿太多了。严肃的生活里,天天上演着看别人怎样挖空心思骗人和想如何不要被人骗,哪还需要单独挖空心思过节?充其量发发诸如“唐僧写给悟空的信”之类的段子,自嘲一番也就罢了:很久很久以前,猪肉是可以放心吃的,耗子还是怕猫的,法庭是讲理的,理发店是只管理发的,拍电影是不需要陪导演睡觉的……
好在,按照 “愚人娱己”逻辑,我们还可以乐观地说:愚人活动,从来都是一时一日的,不会是一生一世的;嘲讽与自嘲的语句里,好歹还有我们的幻想与梦想。而有首歌告诉我们: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