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日前接到有关部门下发的通知,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要使用外语及缩略词,如GDP、WTO、CPI等。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要在外语及外语缩略词后加中文解释。如“NBA”、“CBA”和“F1”等,要改说赛事中文全称。(4月6日《今日早报》)
如此封杀令,真是让人无语。类似“NBA”、“F1”、“GDP”、“CPI”等外文缩略词都是约定俗成的语法习惯,连正规出版的英汉辞典里也有收录,可见都在正常使用范围之内,而且,这些最常见的缩写词已经被公众接受,在日常生活里也随处可见。为何还要一概封杀,不允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呢?
如果说许多缩写词限于专业性较强,普通民众不懂其含义,电视台转播时需要加以解释,那倒是理所应当的事。但是,对于流传已广,公众也耳熟能详的缩略词就没必要屏蔽了。比如那句流传广泛的“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过CPI”,就是民众对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压力的最佳诠释,远远胜过专家的长篇论证,非常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掌握,连许多老太太都能明白。
至于“NBA”、“CBA”和“F1”等体育类缩写词,除了体育爱好者,一般人也不会关心其含义。即便将中文全称告知给观众:“美国国家篮球协会男子职业联赛”、“中国篮球协会男子职业联赛”、“一级方程式赛车世界锦标赛”,如果不是体育发烧友,估计没多少人能彻底搞清楚赛事项目。而且,让体育解说员在激烈赛事中一字不差地讲中文全称,不是不行,但说不定这边中文全称还没念完,那边已经进球了,势必影响到比赛的解说和观赏。长此以往,不崩溃才怪。
假如坚持要封杀,那也应该一视同仁,“CCTV”也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缩略词,该屏蔽吗?推而广之,所有地方电视台的台标也均需改变,不能再采用外文缩写词,而是统一启用中文全称。至于台标是否念读顺口,是否有碍品牌传播,那就不是观众要考虑的事了。 江德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