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场观众为老腔剧团的倾情演出连声叫好 华商网记者 朱羽喆 摄

博物院内一角,一位姑娘正在制作拓片
华商网讯(记者朱羽喆)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历经20余年创办,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战略带动项目。该院座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带、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建设规模500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总投资5.8亿元人民币,是陕西省和西安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主要建筑有40院迁复建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厅、展廊、文物库房、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坛广场和园林景观等。博物院的建成,不仅填补了民间文化文物馆藏的空白,而且开创了民间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博物院的丰富收藏都是来源于关中地区和黄土高原,依托丰富多样的收藏,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将为弘扬民族精神搭建广阔的平台。它将以民间信仰的祭祀活动、民间文艺的展演、农耕文化的节庆活动、对民间技艺的传承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打造成陕西乃至全国的民间骨干文化产业,引领和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博物院收藏的拴马桩、饮马槽、石人、石狮、石龟等石雕艺术品12000多件,特别是雕刻精美、形态万变的拴马桩,为博物院增添了别样特色。这些拴马桩大都用青石雕刻而成,集中在一起,规模宏大,阵容非凡,凸显威猛之势,令人惊叹。它们的造型丰富,人物形象基本以胡人为主,其中十几件胡人妇女形象的拴马桩更是引人注目,代表了当时文化中进步的人文关怀与男女平等思想,也充分证明了宋明时期,我国西北各民族在关中地域的不断征战、迁徙和文化的融合。这些拴马桩不仅是我国一流的石刻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我国宋明时期西北民族历史的实物。这些石雕珍品不但为我国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而且对艺术、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等研究机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