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贵峰
“长这么大,还没享受过这么好的待遇。”4月6日被转诊到太原接受进一步治疗的获救矿工农荣武轻声说。30岁的他经过8天8夜和死神搏斗,如今体力虚弱,“喉咙疼,感觉扁桃体和嗓子发炎了。”救护车上,他对守护在旁边的医务人员说。(4月7日南方网)
仔细品读矿工们这样的感慨话语,我们所收获的显然不止是欣慰、坦然,更有种种难以言表的复杂况味——— 有叹息,也有遗憾,有黯然,亦有心酸。忍不住会问:如此“长这么大没享受过这么好的待遇”,是否来得有点迟到、错位?——— 在没有下井之前、在医疗医院之外,这些矿工是否早就应该得到不用说最好,起码是最基本的安全生产、劳动保障方面的待遇?比如,煤矿管理者及时排查事故隐患的待遇,为下井工人进行充分安全培训、配备足够安全装备的待遇。
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养生健康之道,靠的并不是患病不适后的服药、医疗,而只能是日常生活中长期坚持不懈的调养、锻炼。生产安全同样也是如此———其基础只能建立在日常“防患于未然”的严格管理细节、严密安全措施之中,如果平时便不重视最基本的安全待遇,安全措施不落实,隐患不及时排查,安全培训走过场,导致事故频发,事后再多的救援、再好的善后待遇,又怎能于事有补——— 纵然救得了一时,又岂能救得了一世?
“下辈子再也不下矿干活了。”据悉,这是不少获救矿工对此次事故的感言。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感言与“长这么大没享受过这么好的待遇”之间,事实上形成了某种微妙生动、极具反讽意味的呼应和相互注解。它实际上告诉我们,平时的安全待遇太差、风险太高,正是“下辈子再也不下矿干活”的根本背景,同时,仅靠事后的“高度重视”、极尽高规格的“没享受过”的救援待遇,其实是救治、挽回不了积弊深重的煤矿安全生产本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