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09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座次排定,府谷县、神木县等十县(市)在全省83个县(市)中位居前十,成为我们惯常意义上的陕西“十强县”。
对十强县、百强县这些概念,大家并不陌生,这几年来,我们年年都会见识到新的全国百强县或陕西十强县的诞生,只是名单上座次在调整罢了。对大多数人而言,“榜单”都只是一种表层的感觉,大多数和这些县域没有任何交集的人看罢之后,只是稍稍羡慕一下人家“很有钱”罢了。
十强县,确实很强很有钱。2009年,“十强县”人口占全省的6.2%%,创造了17.4%%的GDP;人均GDP达到6173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8倍,全国水平的2.4倍……光从这一组宏观数字来看,这十个县,的确承受得起人们“很有钱”的羡慕。但羡慕之后,若要问你还有什么印象,恐怕大多数无关者都难以回答。也就是说,很多人对十强县的印象,更多还只是经济印象,其他诸如民生、环境等方面并不太深刻。
事情原本不该是这样的。要知道,我们评定的这十强县,并不单纯是比经济、比谁钱多,而是一个综合座次,除过经济状况,还有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31项指标,但是,我们怎么就只是将目光投射到了“很有钱”上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回顾两则新闻。其一,2009年3月,神木率先宣布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此消息一出,舆论纷纷以极大热情给予关注,虽然亦有争议,但依然抵挡不住普通百姓对神木居民的艳羡之情;其二,吴起宣布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将高中和幼儿园教育涵盖进来,并且将45岁以下农民纳入“人人技能工程”,农民在这里完成了从“普工”到“技工”的转变……
这两个新闻的主角,分别位列十强县的第二、第六位。人们在谈及它们的时候,恐怕在“很有钱”的印象之外,还会念叨起神木医改以及吴起义务教育延伸的好处,这是一种美誉,更是一种认同。
不能否认,有些十强县的“强”,跟当地天然的资源优势大有关系,“有钱”相对容易做到,所以不能过分夸大建立在“富县”基础上的政绩。我们的观察,应该把重点放到社会综合发展、民生发展的层面。普通老百姓的认识是很朴素的,你一个县域即便再有钱,但如果我仍然要遭受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等民生困难,依然在社会财富分配、司法等领域感受不到充足的公平,依然要遭受恶劣环境的困扰,那么,即便自己所处的县域经济总量是全球第一,也不会感受到幸福。
就在不久之前,广东东莞市副市长江凌称,东莞在2010年将率先实现现代化。此言一出,舆论立刻一片哗然,有人称,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括人们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法制意识和文化道德水平等众多指标,而东莞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短板。
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十强还是百强,归根结底,都要归纳到人的幸福上,牵涉人幸福的方方面面如果能够做到位,那么,经济强才会真正转变为全面强,人们留下的印象,也才会更多、更丰富。新鲜出炉的陕西十强县,在民生等方面肯定也做了大量努力,但人们显然有更高的期待——— 期待它们能够凭借经济优势,像神木吴起那样,为人民福祉的延展做出更多的探索,直至有一天,人们在提及十强县的时候,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一声“真的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