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访谈
西洽会如何深入民心
如何让更多的市民体会到西洽会的意义,提高市民的参与度?记者采访了本届西洽会的幕后总导演之一——省政府副秘书长、西洽会执委会副主任姚超英。
姚超英说,如果展馆设置不够科学,没有内涵和主题,就会变成一个“大超市”,变成大杂烩。对于有些市民建议在西洽会期间设绿色生活馆,展示生活中的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的想法,这种小商品的展览和交易,会更贴近老百姓,还能将节能、环保、低碳等概念都容纳进去,可以尝试纳入西洽会平台。如何把西洽会由政府引领、主办,变成政府支持、指导,由企业和市场来唱“主角”,这也是发展会展经济努力的方向。由市场主导展会,就会使更多的群众、企业参与,这就会符合百姓的心理预期。 本报记者 孙洪伟
西洽会·陕西成果
超93%外资项目落户陕西
华商报讯(记者 孙洪伟) 本届西洽会陕西代表团成果颇丰。
据统计,截至12日,外资项目合同投资额达64.8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0.1%;省际合作合同投资额3263.78亿元,比去年增长20.4%。超过93%的外资合同项目落户陕西,超过六成项目被西安各大开发区揽得。其中,首次参加西洽会的沣渭、泾渭新区也斩获颇丰。
西洽会·西安成果
西安总投资额达2866亿
华商报讯(记者 郝蕾) 昨日,西安市副市长韩松发布了本届西洽会西安分团投资洽谈成果,会上西安分团共签订334个项目,总投资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866亿元,比上届增长了66%,其中九成以上集中在8大开发区,西安的“开发区经济”模式在本届西洽会上大唱主角。
韩松分析,西安经济已基本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签约项目还透露出一个可喜的现象,所有项目中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现代服务等西安五大主导产业达227个,投资额占总量的六成以上。西安还与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中的26家大企业签订了合同。
同时,本届西洽会上签下的房地产项目,由上届的75个减少到35个,总投资的占比也由37%降低到9%左右。“这是个好现象,说明西安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健康、平稳的方向转变,建设以高技术为支撑的西安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正在付诸现实。”
西安的“五区、一港、两基地”(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沣渭新区,西安国际港务区,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投资政策,成为本届西洽会上备受青睐的投资热点、重点区域。统计显示,西安签下的所有合同项目中有168个落户开发区,占数量的半数以上,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的九成以上被“五区、一港、两基地”收入囊中。“这充分说明西安的‘开发区经济’魅力正在彰显,8个开发区吸纳外来投资的能力在增强,随着基础设施工程随后完善配套,这些开发区将成为西安未来的新城区,大西安的格局也会由此健康、有序发展。”韩松说。
西安将建首家机器人馆
华商报讯(记者 张小刚 通讯员 魏玮)昨日,西安市碑林科技产业园传出好消息,碑林科技产业管理办公室与日本科技软件有限公司,将在“星光里”文化创意产业商业街区建一个机器人馆,这也是西安首家以展示各种机器人为主的机器人馆。
日本科技软件有限公司是碑林科技产业管理办公室邀请参加第14届西洽会的日本动漫企业。西洽会上,日本客商在充分了解动漫平台的“星光里”建设项目后,提出与碑林区合作共建机器人馆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