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起,成品油价格今年首次调涨。如果从去年11月份上次调价来算,油价已长达五个月没有变动过了,而其间国际成品油市场价格却一直保持上升态势。尽管如此,此次油价的上调依然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因为随着本次油价上调,各地成品油价格几乎都达到或接近了历史峰值,江苏甚至诞生了史上最高油价。近期市场各方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正日渐升温,因此高油价需引起调控部门的密切关注,谨防因此而负面影响国内经济复苏的整体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上次国内油价高峰的出现是在2007年,那时正值全球经济运行过热。通过提高油价能够增加能源开支成本,进而抑制过热的市场投资需求,从而控制经济趋热的问题。但当下的全球经济却正好相反: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触底回升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品其价格却率先回到历史巅峰状况,市场影响显然偏向于负面。特别对于中下游企业而言,能源价格的过度高企只会双向挤占企业的盈利空间,相关企业效益所遭受的负面冲击可想而知。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既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该机制的缺陷是如此明显,以至于每次价格调整都备受质疑。缺陷一:国内成品油并非源于海外市场的原油进口,目前大约一半左右的原油供给是国内自产。而国内资产原油成本要远低于进口原油,因此实施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盯死海外原油并不妥当。缺陷二:以海外三地的原油价格为基础,实施适当价格加成之后来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其实质就是让国内石油加工企业享受“包赚不赔”的福利。而所谓的“合理加成”完全由行政部门决定,显然违背了企业自负盈亏的基本市场原则。缺陷三:以原油价格波动4%为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有待商榷。从去年11月至今,海外原油价格涨幅就几次在4%之前止步,由此一度引发石油巨头的不满,甚至囤积油品、集体上调成品油批发价格。
正是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得看似公允的数量化公式往往只是摆设而已,最终的油价调整更多地被行政色彩所控制。就以本次提价为例,市场测算如果严格按照海外原油价格涨幅,每吨油价提升在500元左右,而如果考虑到防通胀预期强化的因素,则提升幅度在每吨200元左右。而最终发改委所确定每吨涨价320元的幅度,恰恰处于200元/吨到500元/吨的中间,这一中庸举措真的耐人寻味。它清楚地表明,所谓的价格确定公式不过是一个形式,包括发改委自己在内,也根本就没有期望严格按照公式去落实。由此,看似严谨的计算公式沦为了价格行政管制的遮羞布,是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每次变化就必被诟病的根源所在。
毫无疑问,能源价格是市场经济运行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行政调控必须要让路于市场。而漏洞百出的定价公式需要颠覆性的革新,只有市场供求自身才能够决定价格。说的直白一点,海外原油价格是由海外市场供求关系和投机因素共同决定,而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则受制于国内能源市场的供求关系,两者本就是两个市场、两种产品,如何去机械化地挂钩呢?定价难的真正关键还是在于成品油市场开放不足,没有有效的市场竞争,才会让行政权力获得了越界的空间。 (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