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但对于危机始作俑者的追责,却不可能因此而放松。日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起诉讼,指控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在次贷业务上涉嫌欺诈投资者,造成投资者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
SEC起诉高盛显然不是孤立事件。此前,美国国会就曾启动对美联储前主席格
林斯潘在任期间放松市场监管的调查。如今高盛又遭起诉,表明美国监管机构开始对格林斯潘时期失去监管的华尔街金融衍生品进行“秋后算账”。
按照美国的司法制度,高盛案或许会旷日持久。但是,对我们来说,这起诉讼决不仅仅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热闹的机会,而是可以从中观照出我国市场监管制度的严重不足。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华尔街一直是我们顶礼膜拜的“老师”,也是我们追赶的目标。以全球资本市场的制高点华尔街为目标,可以使我们较快地与全球市场对接。但资本市场的发展不是“凌空蹈虚”,它需要适应本国国情。而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国情便是投资者众多,尤其是缺少投资经验的中小投资者居多,它在为市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的同时,也使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远低于外围的成熟市场。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强有力的市场监管,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证资本市场的运行处于安全的框架之内。
但是,为了加快市场发展,我们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市场监管,甚至认为加强监管将阻碍市场的发展。在制度设计上,我国资本市场偏向于保护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市场利益主体,对投资者的保护却流于形式。比如,在多起上市公司欺诈案中,中小投资者的维权活动困难重重,不仅国外行之有效的集团诉讼制度未能引进,即使是单个投资者对造假公司的法律维权,也被设置了重重限制条件。至于像美国SEC那样,由市场监管机构出面起诉造假机构,在我国更不具备可操作性。这种现实路径已经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一个“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的高危市场。
最近一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快速的态势,股指期货也已于日前粉墨登场。当然,管理部门意识到了这种金融衍生产品所具有的巨大风险,设置了限制中小投资者进入的一些技术措施,但是衍生产品的风险显然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将影响到整个市场,因此并不是将中小投资者关在门外就可以万事大吉。显然,如何在发展市场的同时建立起严格的监管机制,将是我国市场监管部门在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以后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在这方面,华尔街正在亡羊补牢,我们在引进它们的产品的同时,更需要将这种亡羊补牢之举一并引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