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中国报道
南京风景区拟将民国报人之墓拆迁 市长出面阻止
http://news.hsw.cn    来源: 现代快报   2010-04-18 15:38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南京风景区拟将民国报人之墓拆迁 市长出面阻止

  张友鸾墓

  张友鸾,他办的报纸曾得罪汪精卫

  他是南京人的挚友,生前有报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今年三月,位于将军山龙泉寺风景区的他的墓地面临被迁的命运

  2010年清明节过后不久,将军山龙泉寺风景区附近的后庄村里,村民们的目光聚集到了村里向阳坡地上的一座墓。这座墓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就在不久前,它还被列在迁移名册里,是南京市市长季建业的一个批示改变了它的命运。在批示中,季建业明确要求调查此事,并说:“如风景区建设把名人墓迁了,岂不酿成‘无文化’之笑话。”他还提醒,“别再干这类糗事了”。

  季建业讲到的名人,即是这座墓的主人张友鸾。虽然在大多数南京人的眼里,这个名字稍显陌生,然而,早在民国时期,他就已名扬天下,与张恨水、张慧剑、赵超构共铸了“三张一赵“的报坛佳话。

  墓碑碑文镌刻张友鸾传奇经历

  阳历四月的一天午后,刚刚经历过一场春雨的南京显得格外亮堂。在当地村民、坟亲家杜阿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将军山龙泉寺风景区附近的一处向阳小山坡上,民国报业巨子张友鸾的陵墓就坐落在这里。

  远远地,就看见三座圆顶状的陵墓,走近看,西侧那座便是张友鸾和夫人崔伯苹的合葬墓。墓碑背面的文字透露了墓主一生的传奇经历:

  “张友鸾原献县人,以祖官太平知县,因籍安庆。一九二二年入北京平民大学,受知邵飘萍,主编京报文学周刊。奉老师李大钊命,主办国民晚报。又为世界日报、新民报、立报总编辑,复主南京人报,支持解放事业。新中国建立后,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注解水浒等,选编不怕鬼的故事。夫人崔伯苹铜陵人,平民大学同学,一九二六年结婚,六十余载甘苦与共,同登寿域。友鸾聪颖有才,博学多闻,与张恨水、张慧剑并曰三张。文笔酣畅,思如泉涌,写白门秋柳记、誌公传、魂断文德桥等小说,被称为南京的左拉。而中篇小说赛霸王,魔盒罗六种,写志士奋发或错案终白,以抒其慷慨磊落之气。复为长篇秦淮粉墨图,写国大丑剧,示金陵末世,讽而近实,奇而有正,俱堪传世。友鸾英姿俊秀、襟怀坦荡、清羸幽默、风雅率真。记曰:是为南京人之挚友。”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张友鸾是中国报业先驱邵飘萍的弟子,其生前有着报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他与南京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不仅主办了《南京人报》,而且写下了大量与南京有关的小说。因此,碑文称他为“南京人之挚友”。

  记者指着墓碑正面的“张友鸾”三字,向坟亲家杜阿姨和她身旁的另一位村民打听是否知道张友鸾其人。面对询问,两人纷纷摇头。杜阿姨说:“我也不知道这人是谁,就知道他家还有人住在城里,年年都来上坟。平常,我也代他们看看,防止墓地被破坏。三月底,还是我打电话跟他们讲了迁坟的事情。”

  他的女儿就生活在南京

  记者辗转找到了写信给季建业市长的老报人、新华日报社原社长刘向东,正是因为他写给季建业市长的一封信,张友鸾的墓地才得以保留。

  刘向东告诉记者,今年4月初,他从张友鸾先生的女儿、女婿处得知,因为龙泉寺风景区要重新规划设计,因此相关单位于三月底告知他们,要求将墓地迁走。“我与张友鸾先生的女婿是同事,认识多年,听了这个消息,我很惊讶。要知道,‘三张’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了解他们,对于研究民国史有重要作用。而且,张友鸾的墓地建在龙泉寺风景区内,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含量。作为南京文脉的一个组成部分,张友鸾的墓不该迁。”

  抱着这样的心态,刘向东给季建业市长写了一封信,“很快,季市长就做了批示。现在,迁坟已经停止,具体会怎样规划,还要看规划局的方案。”

  关于张友鸾其人,刘向东建议记者,“他的家人还生活在南京,他们对他的了解肯定更全面,你可以去问问他们。”

  按照刘向东的建议,记者找到了张友鸾的女儿张锦和她的丈夫李承邰,他们就住在五台山体育馆附近的一个小区里。张锦今年80岁,是张友鸾的次女,在她的回忆和讲述里,民国报人张友鸾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1] [2] [3] 下一页
编辑:温磊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