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
加建房屋水泥质量成问题
今年3月27日,记者曾调查得知,高陵县药惠乡十余家生产水泥的黑厂子,用水泥熟料和辅料一搀和,“生产”出劣质水泥。此外,还有人专门生产各种品牌的水泥袋子,卖给这些黑厂子,从中牟利。当晚记者跟踪一辆拉运水泥的车辆,发现这辆农用车驶入未央区草滩街办贾家滩村。进入该村后记者发现,这个村子几乎家家在搞加建。因村道上一辆拉楼板的车正在卸着楼板,水泥车退出贾家滩,驶入韩家湾村(发生坍塌事故的村子)。
一位在韩家湾村内干活的工人告诉记者:这里马上要拆迁了,所以家家户户都在加建。用的水泥很少有正牌子,因为这里盖的房子肯定留不了多长时间。高陵县质监局工作人员表示,生产这种水泥的厂子都是黑厂子,属非法“五小企业”,他们生产出来的水泥,根本谈不上送检,因此,“我们不可能给这些水泥出具质检报告,因此,水泥的质量也无法保障”。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杨小刚 采写
走访
一些城中村村民用单砖墙盖房
墙面是单砖墙一脚都能踹倒
日前,记者以“租房”为名,走访了刚家寨、东前进村等城中村,发现许多加盖房屋存在安全隐患。
24厘米长的砖,单块砖“垒”起的墙,楼板间固定的水泥板,构成了城中村加盖的砖混结构房,这就是部分包工头口中的“单砖墙”。
“墙面就一层砖,看上去一脚都能踹倒。”对于记者的质疑,多数房东显得不耐烦。“一分价钱一分货,要住好房子,也就不是这个价了。”
在城中村,“承包砖混房”的野广告随处可见。包工头韩师傅说,这些野广告背后的包工队,没有任何专业资质,按照村民的要求建房。“一般以包工包料的形式承包建房,再以房屋尺寸核算金额。”为节省成本,包工队会低价回收拆迁剩下的“旧砖”,“水泥的质量也不敢保证。”
韩师傅说,近些年,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很快,城中村的减少,“黑”包工队能揽到工程机会也相应减少,多包一个工程就能多挣一份钱。而村民急着多盖一层房,便能多收一份房租,赶上临近拆迁,便能多拿一份拆迁款,如此下来,“单砖墙”的形成也不足为奇。
据了解,由于历史原因,西安市在全国属城中村较多的城市之一。城六区共有行政村624个,人口约37万人。记者无法统计,在建或已建成的“单砖墙”在城中村的建筑面积有多少,但韩师傅说,他认识的许多活跃在城中村的包工队做的砖混结构加盖房都是“单砖墙”的。 本报记者 贾晨
观点
长安大学教授对城中村集中加盖楼房表示担忧
“这些楼建成就是危楼 ”
“原本两层楼的地基,他们把楼加盖到5层、6层,这样的楼,估计连4级左右的地震都无法承受,这些楼从建成之日起,便成了危楼,而且这种危楼还集中建设,一旦发生地震,后果不堪设想。”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国华对城中村集中加盖楼房表示担忧。
李国华说,一般建设单位造一栋砖混结构的房子,每平米成本在800元以上,而城中村加盖房屋每平米的造价在200元至400元之间。“出租、等待拆迁就是这些房子存活的意义。”《西安市城中村村民房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西安市城中村村民因房屋质量安全确需翻建,必须经所在区城中村改造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才可以翻建,但翻建房屋不得超过二层,并不得超过原房屋面积。
西安市城改办、各区政府严令禁止城中村村民私自加盖民房。但现实中,村民却与管理者之间打起了“游击”,一旦管理人员离开,加盖便继续。
2010年陕西“两会”上,有省政协委员提出,造成疯狂加盖的主因是拆迁征地补偿政策不科学。现在的补偿规定是按照实际房屋面积进行评估作价补偿,同时在对城中村村民进行安置、补偿时也与所建的面积有关。这样便造成了一些被拆迁人往高盖、多盖面积,以获得更多的补偿利益。另外,根据《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规定,拆迁改造中二层以下(一、二层)是拆一补一,三层及以上按照房屋面积残值进行货币补偿,面积越大补偿也会越多。
李国华也认为,政府应该制定统一的补偿标准,充分考虑村民的意见之后,设置标准层,并按安置标准层进行补偿,同时,对违规加盖楼层的人,要进行处罚。 本报记者 贾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