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青海玉树结古镇扎西宾馆,救护队员仍在搜寻被困者 本报记者陈团结摄
昨夜,深圳一座写字楼楼顶的大屏幕打出巨幅字幕,为受灾群众加油 新华社发
昨日,在玉树一所帐篷学校里,一名乐观的藏族男孩戴着写有“玉树加油”字样的口罩新华社发
4月17日,一名战士将翻寻出来的一个面盆交到受灾群众手上本报记者赵雄韬摄
4月18日,额头上贴着心形图案的玉珠在排队等候领饭本报记者陈团结摄
本报评论员马九器
山摇地动的玉树地震,一如两年前山崩地裂的汶川地震;感天动地的大救援、齐哀悼,一如两年前催人泪下的汶川国殇。无情是灾难的孪生体,大爱是人性的耀眼光环。苦难在废墟上堆积,生者必定以韧性的进步且悲且行———这是对逝者生命的告慰,这是对生者生命的护佑。
历史哲学家不止一次告诉我们,人类的苦难莫不以巨大的社会进步为补偿,或许这就是人类理性与文明的特征。我们可以自信地宣告:汶川、玉树地震的苦难废墟上,实实在在地留下了社会进步的历史身影。
两年前的汶川地震,以举世罕见的苦痛震撼了国人,也从行为、理念、制度等方面催生了全社会的多重进步———第一次以国旗下降、举国哀悼的方式祭奠普通公民生命的逝去,第一次见证了立体化军队的应急能力;空前激发了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行动,空前透明地实行了抗震救灾信息公开,空前踊跃的募捐慈善活动不断涌现……我们深以为盼的是:苦难不再,进步永存。因为且悲且行的进步,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天灾对人类的伤害,才能最大程度地护佑每一条生命。
玉树地震后,国旗再次为逝者下降,国人为逝者沉痛哀悼,志愿者绵绵不绝,数以亿计的网民以各种方式追思逝者,企业、团体、个人慷慨解囊帮助和捐助受灾群众,各种信息继续保持公开透明,救援部队的行动更加迅速有力有序,政府应对突发灾难的危机处理能力更加迅捷从容……
天灾无常,人间有情。从汶川到玉树的坐标上,从整个社会心理层面到国家制度等多重领域,灾难后的社会进步补偿正潜移默化地固化和强化,影响着社会的整体行为。唯有苦难之后的社会进步,才能成为人类把握、护佑命运的坚强后盾。
一个不断追求文明、始终向上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善于自省和完善自我的民族,也一定是一个勇于并善于从民族苦难中接受洗礼、实现进步的民族。苦难让我们流泪,但更加坚定我们前行的脚步,这坚实的足印让生命在灾难面前更有尊严。
只要对生命充满敬畏、对良知充满向往、对美好充满理想,再大的苦难,也会升起生命的图腾,再破败的废墟,也会燃起重生的涅槃之火。
遥望汶川,凝望玉树,在苦难的废墟上,让进步且悲且行,永远不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