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1日71岁的后村村民刘生平在村后的荒地上开垦了2亩地,种了些黄豆、红薯,他要收获完最后一季庄稼再搬走
2009年8月20日后村最多见的广告语:“院内有空房”
2009年8月21日晚后村有很多小商贩,一张台子,几个凳子就可以开张做生意了
2009年8月21日晚20岁的山东小伙小吕在后村附近务工,他和4名工友合租了一间20余平方米房子
华商报记者邓小卫图/文
曾经,这里客居的人是村民的10倍多,人多且杂;曾经,这里的街道狭小环境差;曾经,这里虽处城区却是农村,村民虽是农民却没耕地,身份尴尬。
后村从2009年10月初开始拆迁,12月29日后村城中村综合改造项目安置楼开工。
西安市二环以内共有72个城中村,截至去年年底,已经有44个被整村拆除……
村民
从种地到“种”房
西安有三个村子叫后村,这里要讲的后村东临西延路,西临雁塔路,南与大雁塔北广场相望,北接南二环。很多村里的人都不清楚村名的来历,只知道有几百年的历史。近三十年来,村民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都在和房子打交道。
今年85岁的梁启文讲,他年轻时,家里还有10亩多耕地,地方就在今天的西影路附近,父亲当时在家套用牲口磨黄豆做豆腐,他们四个兄弟就担着担子在城里卖。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部分村民仍以种地为主,兼做小生意。后来,有人到村里找房子租,那时一间房子的月租金只有9元钱。直到越来越多的人来村里租房住,房租也水涨船高。于是有人开始拆旧房盖新房,除自住部分较为宽敞外,其他用于出租的房子全都是小开间,房租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刘太平家前后共修建了6次,从砖瓦平房到二层楼房,再到四层、六层,最后一次盖的这栋房子面积有近1200平方米,但还是租住得满满当当。
乔新光从1993年开始在后村租了间5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开诊所,开始每月租金是350元,以后每年涨100元,2003年后每年涨170元,到2007年2月份已涨至每月4000元。有人估算,后村每月出租房屋高达数百万元。
租户
进城前的“阵地”
城中村较低的生活成本和简易的租住方式以及地理位置的优势,使这里成为外来人员进入城市的“避风港”和跳板。今天生活在城里的人,很多都有在城中村租住的经历。
后村的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最多的时候有4万多人,暂住人口远多于常住人口。在村中几条街道上,商铺鳞次栉比,人流密度堪比西安最繁华的东大街,每晚灯火通明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
楼越盖越高,原来宽敞的街道显得很狭窄,一遇到雨雪天气,坑坑洼洼的路面泥泞不堪,初次到此的人怨声连连,但低廉的房租对于梦想融入大城市的外来人来说很有吸引力。有人说:城中村用它的低廉房租接纳了我,让下班疲惫的时候,还有一个温暖的被窝可憩息。
老曹从事IT行业,大学毕业后在后村住了下来,每月只有600元的收入却很有激情!经过几年打拼,今天在西高新开了一家贸易网站。他说,后村是他人生和事业的起点,这里的日子让他难忘。
胡木平来自湖北孝感市,在后村摆了小摊卖熟食。他觉得在这里很自在,又不会被城管到处赶。时间久了有几个房东成了老顾客,几乎天天来光顾他的小摊,虽说比不上那些大老板,但日子过得也很开心。从后村搬走后,他打算在三环外的另一个城中村继续卖他的五香腊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