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起征集“我和康复路的故事”
热线电话:029-88429108
也许你打小就和父母一起逛康复路,在这里购买玩具和新年的衣服!也许你从外地来,康复路是捞起第一桶金的地方!也许你在康复路邂逅了你的爱情!也许你在康复路遭遇过小偷……
26年了,康复路从最初简陋的马路市场变成了西北商贸圈的传奇。它作为一个地域标志、一个商业标杆,曾帮助很多人实现过生活梦想。
如今,它即将要进行26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造,一两年后,它将不再是一个乱糟糟的市场,也不再是一个充斥着各种声音的马路市场。改造是为了适应发展的脚步,是必须的,但是有关康复路的记忆却可以珍藏在内心深处。
为了纪念曾创造出无数辉煌的康复路,为了在康复路改建的日子拥有更多的期许,今日起,本报开通热线电话029-88429108,征集“我和康复路的故事”。无论是辛酸的还是浪漫的,快乐的还是苦涩的,都请拨打征集电话,让我们回味和康复路一起走过的日子,一起将康复路小心翼翼地珍藏……
康复路情结
经营了26年离开真有点舍不得
昨日,康复路批发市场南口五管区1号的铺子里显得有些安静。57岁的老张坐在椅子上,一边和朋友聊天儿,一边不时回过头回答顾客的询问。老张小小的店铺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帽子,他说自己前几天刚订了价值七八千元的货物,还没有运过来。
“这帽子咋卖?”一名顾客拿着一顶粉色帽子问。“8块。”“5块怎么样?”顾客晃了晃帽子。“拿吧,拿吧……”老张挥挥手,没有再多说什么。老张是西安市碑林区人,1984年下岗后便开始在康复路市场做服装生意。刚开始,市场还没有正式的店铺,所有商户都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做生意。老张说,那个时候,生意并不好做,2000年他开始卖帽子后,生意逐渐好了起来。
在康复路待了二十多年,老张对这片市场再熟悉不过了,这两年生意很不错,除了缴税,他每天净收入可达二百多元。现在市场面临拆迁,“真有些舍不得,那种舍不得是打心底的。”他已经联系了西北商贸中心的一个铺位,在新的市场建起来之前,他只能在那儿过渡一下。“无论怎样,我们心中有留恋,也对它的前景充满希望。”
从灞桥赶来再看一眼康复路
“这是要留住康复路最美好、最热闹的一面呢!”昨日,看到有市民在康复路市场南口对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拍照,家住灞桥的王女士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王女士平时很少来康复路。在她的记忆中,这是第二次来,“我是看《华商报》知道这儿要拆迁了,特意跑过来看看。”
在54岁的王女士看来,康复路市场的拆迁对她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没有大的影响,倒是给年轻人带来了不便。“年轻人没事儿爱逛逛,顺手买几件便宜、新潮的衣服穿穿。这儿拆了,年轻人到哪里找这样好逛的地方,到哪里淘这样便宜又好看的衣服呢?”王女士感到有点可惜。“不过我觉得把这儿拆了也好,这个地段挺重要,市场影响交通呢,要是政府在其他地方建个类似的市场就好了。”王女士向远处看了看,市场里人头攒动,三轮车夫“让一下,让一下”的声音淹没在一片“大甩卖”声中。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卿荣波 陈静涛 实习生 武庆梅 李小伟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