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一系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舆论旋风的事件几乎都发端于网络论坛,在网络民意的推动下,一步步发酵升级,并最终解决。而“信访不如信网”也成为当下许多利益受损群众信奉的法则。(5月9日《现代快报》)
同时,《人民论坛》杂志做了关于“当代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问卷调查,其中7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昨日《华商报》)
官员惧网并非敬畏民意
这边民众信网,那厢官员惧网。民众诉求与官员利益的对立,在网络上演绎得淋漓尽致。民众为了降低利益诉求的成本,万不得已不去冒被抓进精神病院的风险去上访,而是选择了一种极为简单论坛发帖的方式。而官员为了维稳大局不让负面报道引到自家门前,对网上不利于自身的舆论或采取温和的删帖方式,或进行跨省追捕予以处理。反过来,官员的惧网又进一步导致民众“信网不信访”。
民众上网寻求权利救济,官员惧网以求 “稳定”,这一切并非网络本身的威力有多大,只缘公权力业已单向,权利通道逼仄。民众利益诉求选择信访、信法的成本过高,不仅法律没法保障民众利益诉求通道的畅通,就连权力也不曾设置一个可以与民众沟通的长效机制。官员掌控的权力,始终在单向运行。
而网民已经形成了传播学中的所谓 “刻板印象”,天然对公权力有一种不信任感,对单向权力主导下的社会公正缺乏信心,这也促使一些原本可以通过法律、信访等渠道解决的问题,被网络放大之后就酝酿成了公共事件。
其实,官员惧网并非是敬畏民意的表现。网络从根本上说只是一个工具,循名责实,信网与惧网,都是或期待或惧怕更高一级的权力去介入事件。即便网络能够带来更高权力的介入,但依旧是单向性的。
单向权力逼生的信网法则,没有持久性。在正常的政治生态下,不仅仅民众只信法,同样权力也是在民众与政府官员之间双向运行的。 马想斌
网络背负不起太多政治意义
在今天,一些上访无门的百姓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网络似乎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但是,网络毕竟不能等同于制度建设。它只是技术上的带给我们更多的便捷,但要是在实际的舆论环境中,不重视制度性的建设,恐怕网络不但要让官员们恐惧,以后也会变成我们每一个人的恐惧。
或许,在官员的眼中,民众是想通过网络散播谣言,达到报复等目的为主;而在民众眼中,网络填补了公民监督的空白。这大概是两者对网络在根本上有相反的认识。认识上的南辕北辙,导致了两者的“否定的逻辑”:既然无法从“我们赞同什么”中找到自我,只好从“我们反对什么”中去寻找。媒治的出现刚好印证了这一点。媒治不应该是一个政治生活的常态,可能它会发展为媒介审判,忽略了我们赖以维护的司法正义。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可能避免出现官员对网络的恐惧、网络暴力,但一个不健康的社会会促使更多的人走向这条道路。网络带给网民的是狂欢,给官员的可能是恐惧,狂欢和恐惧是一种事态的两种形式,这都不是我们所想要的。要想大家都安静下来,让网络不要附加更多的政治意义,那么就需要我们把现实的民众利益表达的渠道和制度建好,并且执行好,这才是我们的出路。 汪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