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人海中,王凤珍就这样拖着疲惫的身躯不断地寻找失踪的儿子。
提起儿子,王凤珍泪流满面。
她说自己不敢哭,一哭“眼睛就会肿得跟桃似的”。可是,伤心的眼泪怎么能管得住呢?那里藏着一位母亲十年的悔恨。
63岁的辽宁人王凤珍在过去的十年中,6次来西安,寻找在这里失踪的儿子。如今,过往的责骂变成了沉重的悔意,她只想用一次又一次无奈的寻找来忏悔,“儿子,能听妈妈说声‘对不起’吗?”
走不动,我也要找,我要告诉儿子我的愧疚
5月8日晚上9时许,王凤珍坐了近30个小时的火车从辽宁阜新赶到西安。这是她第6次来到西安。眼前,灯火阑珊,人流如织——可是,儿子,你究竟在哪里呢?
昨天上午9时许,在西安丰庆路一间小旅馆的客房里,王凤珍坐在床边,面容憔悴。她扶起拐杖,吃力地站起来——十年的寻找,已经让她精疲力竭。 “这是我最后一次来西安寻找儿子,以后不来了……”王凤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左脚踝摔骨折,我真的再没有能力找了。”
她拄起拐杖,蹒跚地走下狭窄的楼梯。在丰庆路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王凤珍四处张望,希望某一刻回眸,儿子就站在她的视线里。可走了不到200米,王凤珍已经坚持不住,她靠在石柱上喘着气。
“走不动,我也要找,我要找到儿子,告诉他我的愧疚。”王凤珍说。
11年没见,不知道他变成什么样
她拿着儿子的照片,细细摩挲着。照片里,儿子的面容依旧年轻,“整整11年没见,不知道他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
在王凤珍的记忆里,1999年的4月26日那天发生的事,“像根刺扎在心里,永远也拔不掉”。当时,25岁的儿子李罡在西安一所高校就读,4月26日那天,他被怀疑偷窃一辆自行车,受到了学校的处分。过了十几天,远在辽宁阜新的王凤珍和丈夫才听说这件事。
“孩子他爸装着一肚子火气赶到西安,为儿子缴纳了罚款,还办了肄业证明,可是,他始终没有见到儿子。”王凤珍说。
1999年5月18日,李罡的父亲回到辽宁阜新当晚,听说儿子涉嫌盗窃被关进了看守所。家里炸开了锅,脾气火爆的李父骂儿子:“真是丢人,既然不好好上学,就去看守所好好反思去吧!”李罡的父亲是一名检察官,王凤珍是阜新市一位出名的数学老师,在他们看来,儿子的错误让人难以承受。
1999年6月初,家人收到李罡写的一封信,信中说,“最近由于某些原因,我在西安出了点事,被关进了看守所……我来的时候只穿了一件衣服,希望家里能够来一个人到西安,给我送点衣服和钱……”落款是“不孝儿,罡”。
当时还在气头上的父母,没有理会儿子的要求。王凤珍说,他们也给儿子回了信,只说让他好好改造。李罡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后被转至劳教所。在这期间,李罡一共给家里写了5封信,信中总是问寒问暖,可是这些没有换来父母的原谅。
2000年3月18日,王凤珍和家人接到看守所的电话,说李罡出来了,让家人来接他。李父生气地说:“不接,让他自己回来。”
就是这样,放心不下的王凤珍和丈夫还是去火车站等了一个星期,却一直等不来儿子。父母以为他自己闯荡谋生路去了,也没有上心,直到两年之后,王凤珍才到西安,寻找杳无音信的儿子。
每次一下火车,感觉儿子就在那里等着我
2002年6月,王凤珍第一次到西安。她在学校、派出所、看守所来回走访,却得不到李罡一点点线索。
王凤珍几乎走遍了西安每一间大的网吧、游戏厅和台球厅。这位东北老人背着馒头和水,到处张贴寻人启示。她拿着粉笔在墙上、地上写着:罡,妈来西安找你,妈想你……在土门旧自行车市场,她把儿子的照片贴在树上,让别人辨认是否见过儿子倒卖过自行车,得到的答复“从来没有见过”。
见到要饭的、捡破烂的,她都会上前询问,有时看到桥洞底下躺着的流浪汉,她总幻想那就是儿子,跑上去一问,结果每次都失望地离开……
“儿子,你究竟在哪里呢?难道你已经不在人世?”王凤珍这样嘀咕着,带着一身疲惫,依旧穿梭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2003年,王凤珍听说宝鸡有儿子的线索,她急忙坐火车赶去,呆了一个月,还是没有找到。2004年至2007年,李罡的父亲生病,王凤珍一直在家照顾。2008年和2009年,她又先后3次来到西安,重复着无望的寻找。
2009年10月,身患高血压的王凤珍意外摔倒,左脚踝骨折,卧床4个月。“我想找儿子呀,一刻也不愿意等。”王凤珍说,她这次来西安也许是最后一次了,“身体和精力已经不能承受了。”
快10年了,从50多岁找到60多岁,她一直没有放弃。王凤珍说:“每次到西安一下火车,感觉儿子就在那里等着我;每次在街上寻找,感觉他就在某个角落看着我……”
母亲这样苦苦地寻找,而李罡的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曾经让他暴跳如雷又满怀牵挂的儿子了。
2003年,李父患上尿毒症,医生下了“只能活1年”的诊断,而他却坚持活了5年。王凤珍说,那5年啊,病痛折磨着他,都快不成人形了,每天靠吸氧维持生命,“他从不和我说,但他背后和别人偷偷地说,‘我不能死,我就想见大儿子一面’”。
2007年1月,李父去世前一天,他还在病中呓语,“儿子,你咋还没回来呢,我还没看见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