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中国报道
广州特大暴雨预报较迟遭质疑 广东气象台回应(图)
http://news.hsw.cn    来源: 广州日报  2010-05-10 09:43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在天河立交金穗小区里,保安为了预防即将到来的又一轮暴雨提前做足准备,用上百袋沙土袋子填在小区车库入口。《信息时报》记者郭柯堂摄

  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谈5·7特大暴雨

  广州日报5月10日报道 对于5月7日的暴雨预报,广东省气象台昨天再次回应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与暴雨预报量级和预报提前量有关。

  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比喻说,预报天气就和医生诊病过程是相似的,同样一种病有些容易判断,有些成因非常复杂,既有临床的,还有医理的。同样是大暴雨,昨天起全省范围的这场暴雨到大暴雨,气象局就可以提前2天发布预报,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让各方有充足时间采取措施应对。从天气预报技术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形成暴雨到大暴雨的各种指标非常明显,而且造成这次暴雨的原因非常符合广东前汛期典型特征,即冷暖空气的交汇。他解释说,这是广州刚好处于高空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中,切变线和冷空气从北方而来,靠现有卫星、雷达和其他探测手段,根据天气理论,暴雨天气形势清晰。

  反观5月7日那次特大暴雨,林良勋认为,其气象学上的各种指标非常不明显,可以有把握地预报出降水,但提前较长时间预报出这种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科学技术上确有较大难度,技术先进的气象台也只能提前做出从十几分钟到一两小时的预警。最大的难点就是理论上还搞不清楚,是什么力量能在很短时间内,把那么多的水汽聚到高空,再在很短时间下到平均高至约200毫米的降水,它的形成机制、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还需要天气学原理有较大的突破,也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也还必须增加探测手段、加大探测密度等,以及还有气象学和灾害防御理论实践融合等问题。

  新城区成水浸街重灾区

  城市“硬质化”是“元凶”

  “5·7”大暴雨袭城后,广州市出现了大面积的水浸街景象。有细心市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联想困扰多时的岗顶水患,以及不久前的杨箕水浸,再对照此次的多处水浸街,水灾多发生在楼高路宽的广州新城区,反而是路窄设施旧的老城区少遭水淹。昨日,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广州市规划院前总规划师袁奇峰对此解释,城市“硬质化”是“元凶”,新区水浸主因公园少。

  新区水浸主因公园少

  “回顾广州的建设历史,实在规划得很有水平。”袁奇峰表示,广州的城市建设传统,始终将城市与公园作为有机的结合,“你看老城区里的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越秀山公园、东山湖公园等等,无一不是均衡的分布在市民居住地之间。”

  袁奇峰表示,公园除了休憩娱乐等用途,在南方的多雨气候环境下,还起着重要的“汇水”作用。他说,公园意味着林地以及水面,都能形成自然的渗透和汇水,让大雨来临时的径流量增加。城市中,绿地量和水面率都是重要的排水保证。

  “城市开发中的逐利心理,让新建区域的排涝功能降低。”袁奇峰认为,如今的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开发面积的压力大,公园逐渐被“边缘化”。以珠江新城为例,除了中轴线绿化带和中央公园等少量天然去水地质,全是建筑物。满眼都是钢筋混凝土,满街的水泥路面,都是无法自然渗水的物质,学术上称作城市“硬质化”,后果是降水将全部进入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

  扩大水面增强排涝功能

  袁奇峰表示,公园如今被视作城市化过程中的奢侈品,实际上却是城市防汛的必需品。他建议,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涝功能,“一方面能美化人居环境,另一方面能应对越加频繁的暴雨侵袭,减低汛情带来的损失,何乐而不为。”

 [1] [2] 下一页
编辑:李斌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广东遭遇暴雨预计损失逾三亿 车险估损金额1亿多 05-10 09:41
广东气象台回应广州特大暴雨预报较迟质疑(组图) 05-10 07:30
罕见暴雨袭击中国南方城市 25万群众生死大转移 05-09 21:30
广东近20人因暴雨死亡失踪 80余万人受灾 05-09 21:20
西藏察隅县暴雨雪灾害已致5人死亡1人失踪 05-09 18:57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