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中国报道
中国约10万盗墓者游走各地 所盗文物3天即出境
http://news.hsw.cn    来源: 环球人物杂志  2010-05-11 13:55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一条龙作业,分工明确

  盗墓这一“行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日趋产业化,形成了一套产业链。根据分工不同,盗墓圈内的人员分别有着不同的称谓:“掌眼”、“支锅”、“腿子”和“下苦”。盗掘、运输、窝藏、销赃等一条龙作业,就是由这些角色完成的。

  通常,盗墓活动的全班人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一锅儿”。“锅”里级别最高的被称为“掌眼”,是这“锅”人中的核心人物。“掌眼”不仅有寻找古墓的本领,也有鉴别文物的能力。他们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线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打算购买墓内文物的初级收购商。

  “支锅”是每一次盗掘活动的负责人,类似于承包工程的包工头,负责筹措盗墓行动所需的资金、设备等。“支锅”的投入是有风险的,一旦挖出的文物没人买断,他只能自行处理。

  “腿子”指的是盗墓活动中的技术工人。他们在盗墓过程中扮演着类似于“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探寻墓地的具体位置,以及确定里面是否还有文物等。

  在盗墓产业链中,最底层的是“下苦”。“下苦”多是农民工,从事具体的挖掘工作。通常情况下,即使老板盗取一座古墓的收入达到上千万元,一个“下苦”也只能得到几百元到几千元的报酬。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发现,在北京的很多建筑工地上,就有一些盗墓者成群结队地守候着。他们的行话叫“蹲坑”。“蹲坑”时,他们往往几十人同时出动,其中的一两个人负责盯着挖土机,其余的则在一旁打扑克、下象棋。一旦挖土机挖出了棺材板,“放哨”的便会通知同伙们上前“干活”。对工地的管理人员和挖土机司机,他们一是收买,二是威胁——收买无效时就会大打出手,俨然就是黑恶势力。

  2009年12月8日晚,北京东四环的一个建筑工地内,曾发生一起盗墓事件。当晚,工地内不断传出异常的响声。警察接到报警电话后赶到现场,发现有几名男子正在挖掘古墓。当时,盗墓者的面前横着两口古棺,其中一口已被打开,里面的骨骸被翻动过。在被抓获的6名犯罪嫌疑人中,37岁的杨文生出生于一个盗墓家族,懂得寻墓和挖墓,此前曾在古墓葬较多的西安、洛阳一带作案。“转战”北京后,他找到了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并开始收买一些工地的包工头,以便获取所需信息。

  文物如何由黑洗白

  在盗取的文物到手后,盗墓者会尽快找到安全稳妥又出手大方的买家。而将文物走私出境,是他们最常用的做法。

  一般情况下,通过专门负责运输的犯罪分子,从古墓中盗出的文物,1小时左右就能出手,3天的时间即能通过二次倒手让文物出境。只要文物顺利出关,盗墓者便可逍遥法外。文物出境的路径,一条是通过广州、深圳等地的海关运出;另一条是先将文物汇集到河南、陕西、甘肃等几个文物集散地,之后取道香港、台湾,运往世界各地。

  著名收藏家、作家吴树在《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披露,我国被盗掘文物的主要流向是境外。这些文物被走私到国外后,国内的人再想办法把它们买回来。由于文物回流不必通过海关审查,再加上对回流到国内的文物进行买卖是合法的,使得被非法盗卖的文物最终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对于盗墓产业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这样描述:不少文物贩子和专事古墓盗掘的人联系密切,一听说某个地方发现了古墓,就会在第一时间赶过去。一般来说,文物贩子会先付给盗墓者几万到十几万元不等的定金,无论能否盗出有价值的文物,这笔钱都不收回;如果盗掘出的东西有价值,还会再加钱。有实力的盗墓团伙,会在需要时动用卫星定位仪和雷达,出入有专车;有的甚至会在墓地上方砌起高墙,建座烟囱,伪装成工厂的模样,以便在里面“安全”地盗掘。

  据报道,当前,全球文物收藏量达万件以上的文物商,有3000人左右。这些不同国籍的大老板,控制着一个复杂而严密的文物交易网络。从各个国家盗掘出的地下文物,经过四五次倒手,最终到达他们手上。此时,这些出自古墓的文物,已不再带有任何“危险信号”,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炒作、拍卖,并最终被顶级藏家收藏,而盗墓者也将永远逍遥法外。

  考古工作者的悲哀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暴利驱动,以文物为侵害目标的盗掘、倒卖、走私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盗掘古墓葬犯罪有所抬头。”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黄祖跃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用“形势严峻,不容乐观”来概括当前我国的文物安全形势。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曾透露:“据这几十年来的初步统计,中国光是被盗的古墓就有20万座左右。”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王侯级墓葬的被盗率达90%以上。《谁在收藏中国》的作者吴树也曾忧心忡忡地表示:“目前中国的文物储备几乎枯竭,中国文化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李健民痛心地说:“盗墓、文物走私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形象。”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文物工作者的地位非常尴尬,因为他们不得不经常面对这样的耻笑:“你们(中国)现在自己被盗掘走私出去的文物,要比过去被劫掠和历代走私出去的文物多得多。”

  让李健民感到悲哀的还不止这些。时下,我国出现了一股全民淘宝、全民收藏的热潮,一些主流媒体大张旗鼓地推出“鉴宝”、“收藏”节目。对此,李健民愤慨地说:“媒体在引导民众的文物收藏观念和认识方面,起到了非常恶劣的误导作用。”“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明清文物传世的很多,我们在地摊上、古玩店里是可以找到民间流传下来的真品。然而,明清之前的文物是很难流传下来的。我们在‘鉴宝’节目里,包括现在的市面上,怎么见到了那么多明清之前的文物,突然间冒出的这些文物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不是盗墓而来的,又如何解释?”“我想,‘鉴宝’节目给了观众一个很错误的误导,那就是——这个东西太值钱了,如果我没有怎么办?盗墓!”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见闻,佐证了李健民的观点。记者在北京报国寺文物集市走访时,多数摊贩都敢于肆无忌惮地与买主讲述自己的盗墓经历。显然,盗墓行为正在由地下走上台面。

  “盛世兴收藏不假,但我们究竟应该收藏什么?”李健民认为,民间收藏的应该是近现代文物以及真正传世的文物,而古代文物应该归属国家,由博物馆来收藏。

  对于目前盗墓行为的猖獗,李健民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一些人道德的沦丧,二是司法监管不力。“一定要加大司法监管的力度,加大对盗掘古墓和非法买卖文物行为人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一些地方执法部门监守自盗的行为。”

  “谈到文物盗掘和流失问题,我只有唉声叹气的份了。唉——”在采访快要结束时,李健民发出了一声长叹。这声叹息,毫无疑问既是一位文物工作者的无奈,也是一个国家文物保护工作的悲哀。

编辑:朱羽喆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3兄弟自家门前盗出20件汉代文物 被警察逮个正着 03-30 03:36
墓葬总量逾万座频频被盗 靖边县严厉打击盗墓贼 03-23 03:46
春节前后盗墓贼活动猖獗 400多座汉墓被毁(图) 03-20 14:19
盗墓专业队不识货 100多万元彩陶卖三块钱(图) 02-04 10:40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