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都江堰供电局灾后重建党员突击队的27名队员,地震后始终奋战在重建一线,他们带领电力员工完成电网恢复重建项目共计597项,为26个供水站提供线路迁改及配电工程。
突击队外线班班长赵安军,为了抢建重建中学的电力配套设施,妻子动手术时也不能守在身边;突击队党委书记周坚,胆囊切除手术10天后,还没拆线,就强行出院,走上一线工地……
在灾后重建的初期,大批群众居住在板房中,如何有效进行管理服务,是一个难题。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板房区管委会党总支副书记贾德春引导群众坚强地站起来,被人们称为“板房书记”。
在那场大地震里,北川五星小学教师贾德春做的第一件事是冒死转移学生,他的父亲、妻子和4岁的女儿都没了。承受着巨大不幸和悲痛的贾德春担任了永安救助站临时党支部书记,后来成为临时党委副书记,负责6000多名群众的衣食住行。
2008年8月14日,永安帐篷区拆除,贾德春回到学校报到。两天后,北川县委组织部通知他到受灾最重的曲山镇报到,“我以为是去教书。”见到曲山镇党委书记胡覃,第一句话出乎他的意料:“给你8个社区,吃喝拉撒睡都由你负责。”在特殊时刻,这样的任务要求没有任何“说不”的余地。
占地1.8公顷的任家坪板房区有1536间板房,有来自曲山镇8个村的近1300户群众,近90%的家庭有人员伤亡。集中到板房区后,大家想法一时不统一,管理一度“较混乱”。
在贾德春的带领下,管委会对“三孤”人员和60岁以上的村民实施上门关心生活,充当“中间人”角色,及时让板房区的适龄儿童全都回到了学校,想方设法让更多群众就业,成为受灾群众的贴心人。
这个板房区内有47个村民小组,有174名党员及村社干部。管委会将这股力量充分整合在一起。56岁的杨兴洁是大水村的前任党支部书记,凭着自己的公正和威望,调解邻里纠纷,没有不服气的。
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位于龙门山脉中断,曾是全国有名的“小康示范先进村”,拥有集体企业26个,全村年产值13亿元。然而,地震却将宝山村30多年的业绩毁于一旦:全村50多人遇难,7000多间房屋倒塌,经济损失达27亿元。
地震发生时,年逾七旬、双目几乎失明的宝山村党委书记贾正方正在从彭州城区回宝山村的路上。他不顾随行人员的劝阻,淌过淹过大腿的河水,深一脚浅一腿一刻不停留地徒步往宝山村赶。
“灾难面前,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往前冲。”贾正方刚回到村里,立即召开了简短的紧急党委(扩大)会,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展救援、安置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实地踏勘、前期设想、联系单位……在贾正方的带领下,宝山村各个岗位的党员干部和员工们起早贪黑,每天只睡两到三个小时;为了让企业能够尽快恢复生产,党员干部更是带头加班抢修机器。
2008年5月17日,宝山村的龙槽二级电站恢复生产,陆续向龙门山地区灾民安置点和抗震救灾指挥部、医院、部队供电,成为最早恢复生产的企业。当年6月回龙桥电站恢复生产、7月滑石粉厂恢复生产、9月矿泉水厂恢复生产、10月天宝温泉恢复营业……
这是一组令人骄傲的数据:2008年,宝山村经济收入基本恢复到上年水平;2009年,宝山村收入16亿多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0056元,比震前还增加了8000多元。
全国广大党员心系灾区,以不同方式支持灾区重建。中央组织部从全国共产党员自愿缴纳的97.3亿元特殊党费中安排54亿元,援建川陕甘3省137.4万户农房,已全面竣工。在重建过程中,农房建设与通信、水利、道路、沼气等配套设施统筹安排,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灾后重建中,党员干部有四多:操心多、跑路多、说话多、流汗多。”灾区党员干部忘我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重建家园的中流砥柱。
重建家园——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得以充分展示。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历史的进步中得到补偿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汶川地震灾区,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山区。加上地震的损毁,使得灾后重建困难重重。但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力量,让建设者们创造了奇迹。
海拔1000米的山顶上,灰白色的3层教学楼笑傲群峰。人们难以想象,这座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青川县茶坝乡9年制学校所需建材,是靠浙江援建者多次“摆渡”运上来的。
从金子山出口下成都至广元高速路,到县城乔庄70公里路上有42道急弯险道,从乔庄县城到茶坝还有43公里更加险恶的道路,上百个险弯,山道路窄弯急坡陡,两车相会就堵。
每逢大雨,泥石流冲毁道路,大车开不上山,援建者就只能在塌方地点两头倒运建材,用小车推、肩膀扛,最艰难的时候,一车建材要靠人和车“摆渡”四五次才能运到工地。
没有电,他们从宁波运来3台发电机。没有水,他们自己接管道。50多位来自宁波的援建者们,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终于使得这所学校在2009年9月1日如期开学。
“事在人为,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发扬亮剑精神,才能向青川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宁波援建青川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