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气温明显回升,风沙已经减弱,燕庄新区南院的王老先生正坐在院里的草地上,悠然地晒着太阳。
燕庄新区,是燕庄村民的安置小区。一条沈北路将其分成南北两院,南院有8栋楼,北院有6栋楼,这些楼多数都是30多层的高层建筑,最高的34层,居住着像王老先生这样经过城中村改造后回迁的燕庄村民。
大部分村民都有6套左右的房子
那狭窄的街道、拥挤的房屋、脏乱的环境、都永远地留在了记忆中,存在了影像里,尘封于历史。
如今,人们再到燕庄,看到的则是拔地而起的楼群、漂亮整洁的社区、繁华的商业区。
燕庄村改造是金水区城中村改造的“桥头堡”,也是当年郑州市重点建设工程。2006年3月,燕庄开始拆迁改造。
2008年11月,经过两年在外租房或者投亲靠友的村民们,开始回迁入住燕庄新区。
燕庄现有4000多村民都被安置在其内,村民们获得的赔付比例,三层以下是按1比1进行赔付。
据了解,现在村里大部分村民都有6套左右的房子,综合起来有600平方米左右。有的甚至有10套以上,面积达到上千平方米。
“当然,个别村民只有一两套房子,这种情况很少。”村民王老先生说。
有意思的是,燕庄,却几乎没有一户姓燕的。传说明朝时,皇宫一内卫侍臣燕氏在此筑有花园,后因犯法被满门抄斩,花园荒芜,人们陆续迁此安家。因燕氏花园在先,遂取名燕庄。
现在租房的收入,比不了改造以前
王老先生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他说,经过这次城中村改迁,家里总共分了6套房子。
这些房子有一室一厅的、二室一厅的,还有四室两厅的,房型都不一样。不过,这些房子并不在一栋楼上,而是分散在了多栋楼上。
“四室两厅的大房子我们留着住了,小房子都租了出去。”他说,这个地方,房子出租还算容易,不过,租的价格并不高,50多平方米的,也只租了400多元,三室一厅的也只租了700多元。
对于租房价格不高一事,北院的王女士深有同感。
王女士今年75岁,家里总共分了5套房,自己住了一套,孩子住了一套,别的都用于出租。
说到房租,王女士好像火气很大。 “一套房子80平方米,才租了400多元,根本租不上价,有时还得求着房客给涨一下。”现在的房租还算是涨了,刚搬到燕庄新区时,公交车不通,来租房的人少。
王女士说,原来在燕庄时,10平方米就能租到100多元。有门面房的,如果挨着金水路,一间房一个月就可以收到5000多元租金。
燕庄未改造时,一个月的房租也能收到5000元,不过,现在还收不了4000元。“以前,我们不用交水电费、物业费,现在什么都要交。”
燕庄新区的房子租价,也在水涨船高
“5套房子能否收到5000元的房租?”记者问。
对这个问题,北院的张先生听了连说:“5套房我租给你吧,5000元。”
目前的燕庄新区,房子出租价格相对上不去。张先生说,燕庄拆迁之后,附近的聂庄、黑庄、司家庄等,房租都涨上去了。
现在,在聂庄等地,一个小单间,就可以收到200元的房租。
说起燕庄租房的历史,在整个郑州市可谓鼎鼎大名。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座新建的紧邻燕庄的贸易货栈开始兴起。
苦于无店可住的商人把眼光盯向了邻近的燕庄。
由此,燕庄式家庭租赁业蓬勃兴起。
事实上,随着燕庄新区周边环境的日益向好,燕庄新区的房子现在出租变得越来越容易,租价也在水涨船高。
目前,在燕庄新区,空房日渐减少。50平方米的房子,现在房租可以收到700元左右,10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租到1000元左右。
“我这儿有一套四室两厅两卫的房子,面积140多平方米,精装修,一个月租金要价2000元。”村民张先生对求租者如是说。
看到垃圾桶里的空瓶子,不假思索捡起来
在燕庄新区内开超市、足疗店的老板,多数是外地人。这些外地人的到来,让小区居民的生活更为便利。
在燕庄新区采访的两个小时里,记者并未见到年轻人聚在小区打牌或者打麻将,没有找到几个年轻人。
见到的多数是老年人,他们或者聚在一起聊天,或者在小区健身器上健身,或者晒太阳。
农民,赖以生存的是土地。离开了土地,要想真正地融入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也不是一件易事。王女士拿她的儿子做例子,说:“让他在门口卖个鸡蛋灌饼吧,他不卖,嫌丢人。”
王女士的勤俭本色不改,小区的垃圾桶里有一个空瓶子,她不假思索就拾了起来。
不可否定的是,燕庄村民手中的房子,经过改造之后,大幅度升值。燕庄新区周边的房子已经卖到一平方米6000元以上,有的甚至卖到一平方米8000元。
如果村民手中有500平方米的房产,一平方米按6000元计算,市价就达到了300万元。当然,说每个人都是百万富翁,显然就有些夸张了。
他们同样感受到生活的压力
房屋租赁是城中村村民们最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些年,村民坐收房租,确实赚了不少钱,但是,他们的钱不少又投资在了建房上。城中村拆迁改造,让很多村民“一夜暴富”,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
不过,当城中村被拆迁改造,村民实现回迁之后,他们发现,要想真正地融入城市,彻底完成由村民向市民的转变,他们还需要有一段路要走。
村民们有了房子,有了在城市生存的基础,但是,他们不想就此坐吃山空,不想做一群简单的“食利族”,他们同样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也在想出路,找工作,做生意,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