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罗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响铃塔 本报记者 刘立春 摄
华商报榆林讯(记者 张有效) 有“小扬州”之称的横山县波罗古镇,是1946年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领导“横山起义”的地方。9年前作为当时起义指挥所的革命旧址已不见踪影,有识之士就为古镇的保护而奔走呼告,但9年过去了,这座古镇房屋还是塌了30多间。有关人士称,如果不及时保护,10年后这座古城将不复存在。
昔日豪华古镇如今残壁断瓦
波罗古镇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无定河南岸,距横山县城不足30公里。5月10日,记者来到这座历史上有名的繁华古镇,看到的却是一片衰败,到处颓垣断壁、残壁断瓦,房屋上荒草萋萋,只有不足20户人家还在近乎废墟的古城中生活着。沿着坑坑洼洼的石板路,穿过凌霄殿,是屹立在无定河畔的响铃塔。300多米远的一个简陋农家小院里不时有“咣咣咣”木鱼声传出。
梁家大院是波罗古镇明清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自从去年梁家91岁的第五代女主人过世后,这座昔日久负盛名的梁家大院就再也无人居住。今年66岁的梁生发只是偶尔来大院,用上百年的石磨碾些玉米做鸡饲料。梁家大院为6进6出的砖瓦式结构,规模十分宏大,西厢房曾经住过“横山起义”指挥官胡景铎的家属。听老人说,清朝末年有一位瑞典传教士也在后院窑洞租住过好长时间。当年大院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作为梁家大院的第六代传人,梁生发与老伴、儿子、儿媳、孙子还在古镇住着。一家人靠种地为生,一年能收入一千元左右。儿子农闲时去县城附近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据其介绍,大多数古镇人从1994年起陆续迁下山在波罗新镇上生活。
9年房屋塌落了30多间
为保护波罗古镇奔走多年的横山县文化馆馆长孟涛说:“‘横山起义’的指挥所遗址所在地9年前就没有了,留下的一堆瓦砾使人很难找到当年的司令部。住在古镇的人一天比一天少,房屋也在这9年间塌了30多间。”
孟涛表示,波罗古镇是省级文保单位,以前县上财政困难,文保方面投入不足,如今开始重视古镇的保护和开放。文化局关于波罗古镇的文物保护规划方案已经通过省上文物专家的鉴定验收。县上的旅游开放规划正在制订中。他说:“古镇现状让人心焦,再不抓紧落实保护,10年后古镇可能就找不到了。”谈及古镇的现状,波罗古镇80岁的张雄飞激动地说:“只要能看见波罗镇恢复的一天,我就算死了,也没啥遗憾了。”
波罗镇党委书记马戍戎说,波罗镇自古以来地少人多,居民有经商传统。上个世纪70年代文革中的“拆城建校”让古城遭到极大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纷纷迁到新镇经商,现在波罗古镇已不足20户人家。
■小资料
波罗古镇和横山起义
波罗古镇最早为军事防御用的小营寨,是明代为榆林长城沿线设防的36营堡之一。后来经过进一步扩建,其逐渐扩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两百年前,城内居民过万,人称“小北京”、“小扬州”。
1946年10月13日,在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直接领导下,国民党陕北保安副总指挥胡景铎率第22军第86师、新编第11旅各一部及榆林保安第9团共5000余人在横山起义,起义指挥所就设在波罗镇。横山起义的成功,使解放军解放了无定河以南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了榆横新解放区,打乱了国民党进攻延安的反动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