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宝宝
鸟窝上的塑料袋篷子
妈妈静候新生命
弟弟妹妹相继出壳了
嗷嗷待哺
爸爸带来可口的食物
羽翼渐丰
主持人:晴晴
钢筋水泥搭建的城市里,何处才是我的家呢?连一些人都是在蜗居着,我又能住在哪里呢?
寻找拍摄者
5月11日,网友“大盈若冲”在华商论坛发帖《全是钢筋水泥可怜的鸟鸟只有在花盆里筑巢了》,帖子用图片的方式讲述了这个都市人和鸟儿和谐相处的温馨故事。
几日来,经多方查找,仍未找到图片的拍摄者,如有知情者,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29-88880000,我们将为拍摄者奉上丰厚稿酬。您还可登录华商论坛参与讨论。
为了找个合适的家,让我们顺利出生、长大,爸爸、妈妈可真是没少费功夫。有一天,他们找到了一家人的阳台。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花。妈妈说,爱花的人一定爱自然,也会爱鸟儿。
爸爸、妈妈决定在这里住下来。阳台上有棵又高又粗的植物,暂且叫它“树”吧,他们选栽种这棵“树”的花盆作为我们的摇篮。爸爸、妈妈不辞辛苦,从老远的地方衔来树枝和干草为我们做摇篮,用自己的唾液润湿泥土,把树枝和干草固定在一起。看我们的小窝是不是很精致、很棒的!
终于,在爸爸、妈妈的努力下,4月的一天,我降生了,不过,他们看不见我,我是待在蛋壳里的。我的弟弟妹妹们,也来到这个世上,他们跟我一样,都被淡绿色的蛋壳包裹着,上面还有些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点。
在妈妈身体的温暖下,我和弟弟妹妹们相继出壳了,红彤彤的身体,是不是很可爱?这个时候,爸爸开始忙碌起来,他不停地飞翔,给妈妈和我们带回美味的食物。我最爱吃蚯蚓,不过,妈妈可不给我抢的机会,每次爸爸带回来的食物都交给她,再由她分配给我们几个。嘿嘿,人类觉得我们都长得一样,可是妈妈能分清的,她不会偏心任何一个孩子。可不知怎么,我们兄弟姐妹,由最初的6个,变成了5个,又变成了4个,我想,爸爸、妈妈肯定也很伤心,还是不要问了。
渐渐的,我们的身体和爸爸、妈妈越长越像,黄色的嘴,黑色的羽毛。我们虽然还不会飞,不能像爸爸、妈妈照顾我们一样为他们找回可口的食物,但是,我想,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翱翔在蓝天上,尽最大的力量来回报他们。
还要说的是,这家人真好。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他们在那棵“树”上还用塑料袋给我们搭起了篷子,为我们遮阳挡雨。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这一大家子。可爱的一家人,值得尊敬的一家人,感谢他们!
听妈妈讲,很早的时候,我们是住在林子里的。后来,城市逐渐扩大,树林也不见了。我们越来越难寻找到合适的地方生存,连觅食都得在垃圾堆和厕所周围。这家人给我们提供了避风的港湾,还有花盆可以让我们做窝,可是,真的很怕以后连这样的地方都没有了,那么,我的子孙后代又该住在哪里呢?
亲爱的人类,我们和你们一样都需要阳光,需要蓝天,需要干净的水、空气,真心的希望我的同伴们和你们都能够和睦相处。记住了,我叫乌鸫!来听我唱歌吧!
乌鸫陕西的“乌灵子”
“这种鸟儿名叫乌鸫”,据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王研究员介绍,乌鸫属雀形目鸫亚科,形似八哥,全身黑色,嘴显橙色,常栖于林区外围、小镇、乡村边缘,亦见于平野、园圃、乔木上,属于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如果“以貌取鸟”,乌鸫非落选不可,倘若以歌论赏,则非它莫属。由于其歌声嘹亮动听,能发出百余种鸣叫声,并善仿其他鸟鸣,被称为鸟中“歌唱家”。
乌鸫也叫百舌、反舌,别名黑鸟、望春、报春,陕西人俗称“乌灵子”。乌鸫在4月—7月间繁殖,巢大都营于乔木的枝梢上或树木主干分支处,每窝产卵4-6枚,由雌鸟孵化,雏鸟出壳后,由雄鸟觅食再交给雌鸟喂养。王研究员说,乌鸫是西安地区常见鸟类,市区范围内2000年左右比较多,之后有可能是大量使用农药或者捕鸟比较严重,数量一直没有继续增加。像乌鸫这样跑到居民家里阳台上花盆里筑巢繁衍后代,则更是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