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公务员没有房子?
北京市政府公务员小李工作已经五年,他时常加班却从没有领过加班费,忍受着办公室政治的压抑,就盼望着能搭上最后一班车,享受到公务员队伍最大的红利———低价房。但现在,他的排名却越来越靠后,从最初的第600名,到后来的800名,再到现在的1000名开外,梦想中的肥肉离他越来越远。
最近,他又一次与分房福利擦肩而过。某国家部委将自己分房后剩下的几十套房调配给北京市,迅速被处级以上的干部分光,包括一些已经退休的局长们。这让他尤其愤愤不平,“这些人很多都是享受过福利分房的,竟然还能厚着脸皮要到房子。”老干部们要房子的理由是“补差”,比如当初福利分房的时候他们的面积是60平方米,而现在局长可以分到120平方米,他们就找到现任局长,要求再补一套房。
另一位北京市委的公务员小王则领着几个年轻同事,找分房的一位副局长抱怨不公平,结果一句话就被挡回来了———“别人当年也等过!”他抱怨说,福利分房制度已经风雨飘摇,单位里家庭条件不好的小年轻,如果分不到房子,真的连婚都结不了。但他们不会就此撂挑子不干,他们还依恋这个体制“忍吧”。
小王、小李的境况是公务员群体最底层生存状态的缩影,那么居于上位者又如何呢?
最近,一篇题为《东坝朝阳新城800套限价房已被农业部公务员笑纳》的帖子雪藏数月之后,因为楼市新政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该帖内容非常详细,罗列了农业部各下属事业单位办理签约的时间、地点,应当是内部人士所为,属于分肥不公引发的“内讧”。据一位农业部系统的人士讲,这800套房分给了农业部下属的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房容易“内讧”,是因为它不像部委公务员分房那么固定,这一批完了之后,下一批不知何时才有着落,全靠领导个人的能力和意愿,因此大家就争得比较厉害。
离权力中心越近,分得到的资源就越大,资源分配机制就越有保障。在农业部分房被热炒的同时,一则《北京公务员买房内部价惊人》的网络热帖爆料称,在北京海淀区四道口的“部委大院”区,近两年盖起了不少新楼房。这些“家属楼”的价格是4500元/平方米左右,是同地段房价的十分之一。网帖还给出了各大部委分房所在的具体地段。(新华网4月11日)
这只是公务员住房福利的冰山一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研究处处长文林峰向本报记者坦称,尽管1998年国家明确取消了福利分房政策,但实际上这一政策从未停止过。人们都知道公务员的工资买不起房子,省长、市长也说自己买不起房子,但同时又有几个公务员没有房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4月27日在《经济观察报》发表文章称,公务员住房享受“超国民待遇”危害极大。陈淮称,除了前苏联,任何国家都没有公务员住房享受超国民待遇的“经验”,不论历史还是现实,再没有其它的例证。
这种危害,就是对政府和公共政策公信力的危害。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防止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的誓言犹在耳旁,那厢央企地王拔地而起,在央视《新闻1+1》3月17日的节目中,白岩松无奈感慨,“有的时候你在想,房价是不是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白岩松的感慨被媒体放大,网络媒体纷纷以《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为题对该节目进行了转载。“总理不如总经理”命题提出不久,最严厉的一轮房地产调控开始了。
然而,8年控房铩羽而归,调控调控,越调越涨,越调越恐,如同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当初跟随“有正义感”的经济学者易宪容、谢国忠的唱衰房价未买房的“空军”们(因唱空房价得名),在丧失数次买房佳机之后,成了愚蠢傻蛋的代名词。当新一轮方式“史上最严厉”调控开始的时候,已经很少见追随易宪容、谢国忠的“粉丝”了。谢国忠本人最近讲述了一个“保姆辞职准备参与炒房”的故事。全民炒房的时代浪潮已经汹涌。
“空军”们信任的其实不是专家,而是专家背后的政府公信力。政府房价调控政策屡次破产之后,人们开始相信开发商的那句话,“政府不会出台对自己不利的政策”,因为房价真下跌的话,拥有多套房产的公务员们———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们,首先就会成为政策的受损者。
当公务员丧失对民众生活压力的痛感
我们应该认真总结住房调控政策失败的原因,以免再次失败引发更大的反弹。以往的住房调控政策应验了不少开发商说的,“不怕没政策,一有政策就会把房价向上推高一次”。国家每次出台的调控总是“重拳打到棉花上”,足以证明公共政策的失效。
对于公共政策失效的原因,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美国学者奥尔森的解释。一个国家,只要有足够长时间的政治稳定,就会出现特殊利益集团,就会对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政策越来越知道该怎样操纵,变成最符合特殊利益集团的安排,使得该国发展的新动力越来越被抑制,各个部门越来越僵化,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家的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