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各地发生了多起针对儿童的校园袭击事件,死伤数十名师生。“六一”将至,校园安全注定是这个儿童节里最让我们忧心的话题。温家宝总理近日也表示,不但要加强治安措施,还要解决造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这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原因?又该如何斩断那些伸向校园的黑手,还孩子们一张安静的课桌?本期市民论坛,和大家一起剖析原因、寻找对策。
治安之辩学校不能承受之重?
张西彬(小学教师)(一落座就拿出几本小学生的安全读本):我带来的这些是各部门发的关于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的读本。此外,我还有几点建议:一、对学生的保护应该“隐形”,毕竟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时间长了,会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二、抓校园安全不能是一阵风、走形式,而要制度化、长期化、系统化。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防备其他形式的校园暴力,对校园内老师与领导,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矛盾要及时调解,并希望上级部门派驻一些矛盾调解员进驻学校,倾听教师、学生的呼声,满足大家的合理诉求。
陈丽娟(小学校长):我今天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来的:难道校园安全和学校周边安全是光靠学校和校长能够解决的吗?近期接连不断的校园安全事件,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各种文件不断下发到学校,各种会议不断召开,作为校长来说,压力真的非常非常大。这一系列的事件是综合性社会问题的体现,既然不是单纯原因,就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现在连周边的安全也是学校来管的,校长越来越难当了。学校是干什么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校长不是一天到晚管安全的,学校的财力、物力、人力怎么配备?所以说,各个方面都应该有安全的意识,有保护下一代的意识。
于亚男(新城区关工委委员):有的学校在校门口设有接待室,不管是找老师或是校长,在接待室说话,不进校园,免得有些人闹事、吵架,也避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预防办法。
陈丽娟:学校现在配备了强光手电、钢叉、手套、警棍等,可是也得利用好,不然不但保护不了校园安全,说不定又成了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
症结之论“欺猫心理”
于亚男:这些血案让我非常痛心,咱们也都有孩子,如果咱孩子受害了,咱们会怎么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呢?不管是成年人也好,还是青少年也好,因为贫富不均等原因,容易产生自卑感。他又不向别人说,也没有他诉说的机会与渠道,这样的事积累起来,就成为仇恨了。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产生了惨案。
张妮娜(学生家长):校园惨案发生后,我最大的感触,这是个“欺猫心理”,就像领导把下属批评了,下属又批部下,部下怎么办?猫走到他跟前,他一脚把猫踢了,猫多委屈啊!这些人不是有意要针对小孩,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这些犯罪的大多数是中年人,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人。那时候受到的教育比较淳朴,比较传统。可是为什么这些人群出了问题?就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个变革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没有转过这个弯,心理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好多矛盾没办法消化掉,就形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包括社会道德,都是比较牢固的,而现在没有经济基础,其他什么也谈不上,任何事都拿钱去衡量,导致人与人之间很淡漠。
纵建平(企业法律顾问):这些血案的制造者,大部分都是正常人。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做出非常举动?比如说这些血案的制造者中有一个人,他为了弄到房子,把家里的积蓄都拿出去了,结果一拖再拖,很多年都没有拿到房子,由于没有房子,他娶不到媳妇成不了家,成不了家,人们对他有偏见……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他觉得活着没劲了。不研究这些问题,我们能阻止血案的发生吗?探讨表面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们今天探讨这个问题,就是要问一问,到底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韩西荣(旅游工作者):现在很多人没有信仰,思想扭曲了。一门心思只看钱,忽视了精神的东西。精神是很重要的,过去那个时代人很穷,但穷得心里踏实,家家户户不锁门。过去看到打架的大家都去劝,现在有多少人会挺身而出?现在人们富了,反而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啥道理?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心了。爱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我们要呼唤爱,才有良心理智,才有公平正义。
梁伟(高校教师):我同意纵先生的意见。开始出现福建南平惨案时,我们都当作一个法律事件,一个正常的人怎么会做出这样血腥的事情?可是当事件一连发生多起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案件都不是报私仇,他不是针对某一个孩子,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事件。包括像富士康的连续跳楼事件,如果单纯当作法律事件,意义不大。
这个事件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现在大家都在防,比如说学校加强安保,他在学校杀不到人,会不会在别的什么地方行凶?实际上这样极端的行为并不是偶然发生,只不过最近比较集中,为什么针对孩子?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比较容易得手,而且这种事有一定的模仿效应。
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亲就是防,哪儿不行了就堵,结果是这儿堵住了,那儿又出现问题了,不断加高防线,结果治理成本越来越高,反而加重了经济负担。就像我们现在的小区里的防盗门、防盗窗,对生活的幸福感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会加重你的经济负担,可是你家不装,小偷进不了别人家,就进你家了。
福建的事件发生后,一个小孩在作文里就说,为什么不去杀贪官?小孩子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这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民生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公平正义问题?
纵建平:温总理说,要解决造成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什么是深层次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意义所在,有句话叫纲举目张,只要把纲找到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纲在哪里?这也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探讨。
梁伟:原因实在太多了,房子问题,就业问题,婚姻问题……现在这个社会好像缺乏爱心,爱心只表现在大灾大难面前,却没有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这是非常危险的。前几个月,突然出现个乞丐犀利哥,大家都很关心,当地政府又送钱,又安排回家,可是没有把这种关心普及到对社会上所有流浪人员的关心。爱心没有普及到一个面上,这样的关心也是没有效果的。
韩西荣:社区应该对特别弱势的群体进行救助,比如说那个郑民生,他生活没着落,没老婆没孩子,这种特殊的人群,社会应该给予特殊的照顾,他们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哪些人该吃低保,哪些人不该,但在一些地方,现在连这些都保证不了。
段新华(市民):除了加强普法教育还要解决根本问题。贫富不均,权力腐败,人民群众很痛心。还有就是这些中年人的负担很重,上有老下有小,看病、子女上学……这就导致心理压力甚至疾病,有的还没有爆发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让他们有一个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张华强(市民):所谓深层次原因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最深的层次当属社会不公,或者说是被边缘化、遭受挫折的人们认为社会不公,沉积了满腔的怨气;中间层次则是疏导渠道不畅,或者说对利益博弈之间出现的摩擦没有预警机制;外层才是加强校园治安所要解决的问题,即管理或者预防、震慑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