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印象里的傅政华,不吸烟不喝酒,没有别的嗜好,就是喜欢看书、研究问题。武伯欣和他相熟20多年,从来没有一起唱过一次歌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米艾尼| 北京报道
一向低调的傅政华还是不可避免地高调起来,不过正像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时评节目中所说,“想不高调恐怕也不能了,但它不一定是北京公安局的高调。”
央视节目还评论说,因为这位新晋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向某种特权来进行坚决的挑战,并且捍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个概念”,结果“是大家普遍看到了一种正面的情绪”。
严格地讲,傅政华从2月履新已有整整三个月,把“扫黄”和查处问题警车看作“新官上任三把火”略显牵强。但是,直到最近几个星期,由于这一系列震动京城乃至全国的行动,很多人才注意到北京有了一位新公安局长。
人们都期待这位对公众来说还甚为陌生的局长继续他的“高调”。后奥运时代,北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几年来因重大活动对“黄赌毒”采取的高压态势能否继续?常态管理下,如何以最波澜不惊的手段维护市民平静的生活?
一如白岩松所言,“与其说是新局长的动作,不如说是新北京的要求。”
重任就担在这位55岁的厅级官员肩上。
他是谁?他做过什么?他还会做什么?
从普通侦查员起步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系教授武伯欣在1986年第一次见到傅政华,那时31岁的傅政华还是北京市公安局二处一大队大队长。
当时海淀区紫竹院公园附近发生了杀人碎尸案。傅政华听说武伯欣在搞犯罪心理研究,就把他和另外几位专家请到现场,协助破案。
武伯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当时非常感慨:作为市局的基层指挥员,傅政华能够想到调动犯罪心理学专家来合作破案,这在改革开放之初是非常难得的。而年轻时的傅政华给他的印象是“有点内秀,比较内敛,性格不张扬”。
傅政华1955年生于河北滦县,1970年就参加工作,“他是自学成才,在职读的大专,后来又到北京大学法律系读的研究生。”武伯欣说,傅政华一直都是个非常好学的人。上世纪70年代末公安工作走上正轨,他开始显露出实力,并得到相对快速的擢升。
傅政华在基层最主要的工作经历是在北京市公安局二处。在业务部门,他从一名普通侦查员开始,先后担任一大队大队长、二处副处长等职务。在副处长的位置上干了十多年后,傅政华仍以副处长的级别调往公安部。
傅政华在北京市局工作期间所在的北京市公安局二处一大队即刑侦处大案队,专门办理大要案。90年代北京治安形势严峻,不断发生涉枪案件,后来更是发生了号称“刑侦一号案”的白宝山案。担任二处副处长时的傅政华正是白宝山案的具体负责人。后来一直到他调任公安部还是这个案子的总负责。他不仅亲自参与整体指挥,还负责涉案省份之间的协调。
1996年3至4月,北京市石景山区、丰台区连续发生持枪夜袭执勤岗哨的恶性案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多次指示,要北京市公安局尽快破案。
白宝山案侦破时间比较长,涉及北京、河北、新疆等地。武伯欣也参与了白宝山案的侦破。“开会的时候,大家讨论发言的很多。傅政华从不重复别人的结论。他说,这个案子从作案手段上看肯定不是初犯,下手凶残,像是有过前科的人。包括他开枪的动作,都是有过一定经验的。”
被捕后,白宝山果然供认曾有前科,而且在北京、河北、新疆等地先后夺枪3支,并杀死15人。
年轻的傅政华曾引起时任北京市市长助理、市公安局长张良基的注意。张良基也是刑侦出身,曾任二处处长,以侦破大案要案著名。在老公安的记忆中,他的作风强悍而踏实,经常以局长身份担任大案专案组组长,“他当组长不是指挥那么简单,而是冲到第一线。”
武伯欣说,到90年代中期傅政华已经是张良基的“得力助手”。而张的作风和为人也深深影响了这位年轻警官。
1998年前后,已经在首都刑侦圈里颇有名气的傅政华接到了公安部的调令,前往公安部刑侦局任职。
武伯欣说,在调离北京市局前,他与傅政华曾有一次长谈。“他对北京市有很深的感情,离开北京的刑侦圈子,他也觉得很舍不得。”武伯欣劝他说,去公安部平台更大,接触的大案更多。后来傅政华自己也说,虽然暂时离开,将来对于北京的刑侦工作可能更有好处。
傅政华在公安部期间参与了马加爵案等大要案的侦破,2005年在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任上调回北京市公安局。
有人情味的刑侦专家
傅政华一直非常关注最新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成果,“他办案思路很开阔,不像一些长期搞刑侦的人那样,习惯性地凭经验办案。他当局长后还定期让市局研究室的人给我们提供一些疑难案件的材料,让我们帮助分析。我们的意见他们并不一定每次都采纳,但是至少很重视。”武伯欣说。
武伯欣和傅政华一起办过很多大案要案,他对于其中的一起至今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