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调查·策划
中国高考引世界媒体目光 被称为“考试之母”
http://news.hsw.cn    来源: 法制晚报  2010-06-08 15:16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高考吸引世界媒体目光

  减压、护航、防作弊成报道热点普遍认为规模大、竞争激烈

  印媒:中国高考为“考试之母”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开始了,这一场决定大多数考生命运的大考不仅牵动着无数家庭和国内媒体的神经,全球媒体也十分看重这次大考。

  “紧张”、“竞争激烈”几乎成了外媒报道高考的高频词,而印度媒体更是给了中国高考一个颇为有趣的称呼——“考试之母”,称这是一场“全世界最大、最紧张的考试”。

  此外,中国考生新鲜有趣的减压妙招,中国家长执着恳切的身影以及政府对高考的保驾护航,也受到了外媒的热切关注。

  评说高考

  考试之母 是全世界最大的考试

  浏览外媒报道不难发现,大多数国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将“紧张”、“竞争激烈”等形容词用在了它们眼中的高考上。

  “令人畏惧的”、“超级竞争激烈的”——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报道中如此形容中国的高考。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则给了中国高考一个颇为有趣的称呼——“考试之母”,称这是一场“全世界最大、最紧张的考试”。

  这家印度媒体的文章称,7日开始的高考对中国众多高三学生来说,是决定其一生、不胜则败的“终极时刻”。正是因为如此,这让中国考生普遍感到很大的压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将6月7日称为令中国近千万考生紧张不安的一天。尽管参加高考的人数连续两年下降,但这并不代表通往象牙塔顶端的路更容易走了,竞争依然激烈。

  “这场考试往往被形容为中国年轻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他们被大学录取的最大决定因素。”美国《洛杉矶时报》如此形容高考重要性。

  北大、清华最受“状元”青睐

  日本的《日经商务》说,中国在人口庞大的前提下,高考也被涂上了“竞争激烈”的色彩。

  韩国媒体注意到,中国各省市或者高校中高考的第一名,也有“状元”的美称。

  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说,高考状元们往往能轻易地就读清华、北大等顶尖大学,继而把通往优质人生的“护照”牢牢攥在手里,并且会像名人一样受到中国媒体的热捧。

  《日经商务》曾发表过《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状元”调查报告》,根据报告显示的数据来看,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和清华是状元郎们的聚集地。1999年至2007年间,考入北京大学的状元有38人,考入清华大学的有22人。

 

  算录取账

  近七成考生能实现大学梦

  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是957万,比去年减少大约65万,但全国招生计划总数却由2009年的630万名增加到657万名。许多细心的外媒对这些数字特别感兴趣,纷纷替中国考生算起录取账。

  德国的《中国观察家》注意到,今年中国在参加高考人数减少的同时,实行扩招政策,这预示着有更多的学生可以实现他们的大学梦。

  美国《纽约时报》说,中国的高考某些方面与美国的SAT考试相像,但中国高考一年一次,每次总时长9个小时,持续时间是SAT考试的两倍。它几乎是所有中国大学录取学生的唯一决定因素。该报评论说,中国可能正在急剧的变化之中,但参加高考就像使用筷子一样,仍然是一项不可改变的规矩。

  英国广播公司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消息还是不错的,“中国今年的大学录取率比去年提高7%,达近69%。”

  此外,有美国媒体抛开录取率,称中国学生到国外上大学也是一种选择。据美联社报道,2009年有27%(约22.9万人)的中国学生选择了去海外留学,从而避开了国内高考的激烈竞争。

  迎考怪招

  吸氧按摩深呼吸考生减压花样多

  中国考生在应对高考这场人生鏖战时,除了努力学习之外,有的还会用一些“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的“偏方”助自己一臂之力,其中一些花样百出、妙趣横生的歪招令外媒感觉很是新鲜。

  英国《每日电讯报》驻京记者彼得福斯特说:“一位考生告诉我,她父母为了让她增强学习效率,每天都大方地花钱让她在氧气吧里呆上一个小时。”

  “安徽的一个高中里,学生们在打枕头大战;北京的一个教室里,老师们在给学生做头部按摩;山东省,学生们正在盘腿打坐,做深呼吸。”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以上场景,“这些中国学校里的奇怪举动其实都是在为即将高考的学生们减压。”

  孔庙烧香祈祷高分家长物质刺激

  新加坡报业旗下的亚洲网在以《焦急的学生和家长们祈祷高分》为题的报道中写道,为了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不少考生和家长还到当地的孔庙里烧香祈福。写有“愿我在高考中走好运”、“让我在高考中思维敏捷、出色发挥”等语句的祝福卡挂满孔庙。

  亚洲网的报道还说,各种与幸运有关的文具在高考前也日渐走俏,例如包装上印有“祈福”、“逢考必胜”的墨水笔在网上的售价就翻了一倍。“我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带给我幸运,但我还是会把它们带到考场里。”一位从亲戚那里收到五支“幸运笔”的考生说。

  《纽约时报》称,他们在采访中发现,中国一些富裕的家庭对自己的孩子许以极高的承诺:考上顶尖大学不但可以开庆功会,还能得到10万元甚至更高的奖励。“我爸爸答应过我,考上南开这样的学校,他就送我一辆奥迪作奖励。”该报引用北京女孩陈琼(音)的话说。

  重视护航

  “中国的高考,是考生家庭的总动员”

  日本“新秦网”报道说,“中国的高考,是考生家庭的总动员”。文章说,中国在6月7日迎来全国高考,考场外可以看到很多鼓励孩子的家长身影,他们成为中国高考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新秦网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投入了相当大程度的精力。很多人都说,中国的家长与孩子间有着浓厚的亲情,并称此为“中国传统的美德”。不过也有人对此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这样的话,孩子无法养成独立的性格。

  《印度时报》也注意到中国家长的身影,报道称中国的考生们为了高考“拼命”,他们的家长们更是费尽心思。例如,为了避免堵车耽误考试,不少家长就选择陪孩子一起住进考点附近的酒店。

  政府做足安检措施安保“密不透风”

  法新社说,近期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大大加强了校园安保工作,各地政府对此次高考也做足了安全检查和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为学生参加高考保驾护航。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中国高考考场外的安保工作变得密不透风。法国媒体形容“北京城里四处都是警察、安保人员和城市志愿者”,他们四处巡逻并将考场外的街道封锁,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考试可以顺利进行。

  美国媒体还关注了中国各地为照顾考生们采取的多项措施,比如暂时停止噪音大的商业活动,以免影响考生休息和考试。

  德国“赢得未来”网站发表文章称,因担心考生被网游分心,中国有些地方政府还在高考期间关闭了部分网吧。

  打击作弊

  监考力度大“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有考试必然少不了个别作弊现象,外媒对中国大力打击考试作弊给予了关注。

  智利《调解人报》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来形容中国的监考力度,文中称中国高考与其他国家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育官员对于考卷保密的高度热忱和侦破作弊案件的极大热情”。

  《联合早报》称,为了打击作弊行为,中国考试部门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系统,整个准备考卷的过程都是严格保密的,被定为“国家最高机密”,并且考场周围的通讯信号也是被屏蔽的。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说,有部分学生想在高考中走一些“捷径”。中国几个省份的警方已经逮捕了至少64名出售高考作弊工具的嫌疑人。

  西班牙《国家报》说,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中国学生的作弊手段也是“水涨船高”,针对这种现象,中国教育部“除了让老师加强监管力度外,还在大部分考场内安装了摄像头和电子自动识别系统,以破解和阻截各种作弊工具和无线传输信号”。

 [1] [2] 下一页
编辑:温磊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