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感动中国人物:常州女医生徐莉
感动事迹:常州张先生带着孙女去医院看病,“根据经验,我们带了500元。”不过,接诊医生详细问了病情,并看了在别的医院的化验单后,告诉张先生“暂时用不着挂水,先吃吃药再说”。只在病历上写了三种药,知道家里已有两种后,在处方单上就只开了痢特灵一种药,五片,仅花了一毛钱,孩子的病就痊愈了。这让张先生和老伴很有些感慨:“要不是我亲身经历,我怎么也不相信看病只要花一毛钱。”开出这个“世界上最便宜的处方”的正是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徐莉。
一毛钱处方治愈病患,这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根据病情开药,原本就是为医者分内的事情。但是为何偏偏能作为新闻被登出?而且不仅仅被广大患者及家属热捧,就是看到这则新闻的网友们也都忍不住留言表示感动。面对这一事件,我们是该感到欣慰还是悲哀呢?
“一毛钱”是高药价下的催情剂
网友“椿桦”:现如今,一毛钱能买到什么呢?可能很多人掉一毛钱在地上,都懒得去捡了。就在看个感冒都动辄几百元,一毛钱处方的确难以令人置信。所以,大家在追捧徐医生的同时,又觉得这事儿很像一场秀。的确,一毛钱买5片痢特灵,意味着每片药只要2分钱,这怎能让人相信它不是赔钱买卖?在2000%及1300%暴利药被连续曝光的背景下,2分钱的药甚至都有点让人存疑。
凤凰网友“飘灵闻剑”: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竟然被当成了稀罕事儿?可怜我们的老百姓还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就差没找个牌位把这位英雄的医生给供起来。医生做了她应该做的一件小事儿,医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医病救人,但这种举手之劳竟然成了新闻,真悲哀。
凤凰网友“李松林”:一毛钱处方的诞生是一面镜子,以最恍惚的方式照出最真切的现实:新医改的蹒跚步履,医药行业“潜规则”下多数医生的逐利疯狂……
“一毛钱”是个提示符
搜狐网友“网站爱好者”:对一毛钱处方好评如潮,并非是因为这个数字,而是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一毛钱”在公众的眼里就是一个提示符,它告诉人们,很多似乎积重难返的问题,其实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那么复杂。当我们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绞尽脑汁,出台的各种改革措施几可叠床架屋之时,这张一毛钱处方再次说明,这里不存在任何“技术性难题”,全凭一颗“良心”。只是在唯利是图的“狼心”的重重包围中,这颗良心能支撑多久?
凤凰网友“久泰平”:说到底,这就是个医德问题。一毛钱处方之所以少见,是如今医生喜欢开不治病的 “辅助药”,从而抬高了处方的价格。不过,责任也不完全在医生。时下不少医院都追求“效益至上”,医生为了完成任务,追求利益最大化,开大处方也就见怪不怪了。
搜狐网友“阳光下没有真相”:徐医生很了不起,估计是她从来没有被人闹过。任何一个被人闹过的医生都会很小心,不会给人肯定的答复。一毛钱处方更是不敢开,出了事兜不起。
华商匿名网友:事实上,医生个人的道德素养无法抗衡现行的医疗运行模式和考核体制。任何人置身规则之中,当然会屈于现实的压力;医德的实施,同样还得以吃饱饭为前提。把偶然的小处方提高到医德的高度,代表了公众的一种美好期盼,以期树立一个道德的典范,来满足自身对于医德回归的渴求。但这种联想其实对谁都不公平,甚至产生新的烦恼:一方面,患者对医德的渴求与现实的差距会导致更大的心理失衡;另一方面,当事医生将承担被“强加”道德楷模的压力。
“一毛钱”是个美丽的医德神话
新浪网友“侠之大者”:网友也有一厢情愿的误读。正如该院宣传科的刘科长称,一毛钱处方是个例。这个偶然的事件后面,有几个必要条件在支撑:一是病人已在别的医院进行了检查,检查费在此免去,而这恰恰是医疗费用中的大头;二是病人事前已进行治疗,并坚持吃了一段时间药。稍懂医学常识的人都很清楚,治拉肚子,一般治疗期较长,一毛钱的药就能治好显然不可能;三是医生的处方,其实是对于前期治疗的一个补充。按报道中讲,徐医生在病历上写了三种药,知道家里已有两种后,徐医生才在处方单上只开了“痢特灵”一种药。
强国论坛匿名网友:如今,一毛钱又如何能看得了病。徐主任不过是完善了别人的治疗,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吹的啊?但平心而论,徐医生是个有良心的好医生。
凤凰网友“谭浩俊”:虽然一毛钱处方不适合每一名患者,但这种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却适合每一位医生。如果每一位医生都能像徐医生一样,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爱病人之所爱,那么,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医患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