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那一年,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一挂,山西平遥的游客就如同过江之鲫,把个晋中小城塞得满满当当。人多了,未必全是好事。平遥县古城管理委员会负责人透露,该县一年“公务接待”近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而近10万人次公务接待的吃、住及礼品开销,更是不好统计的“天文数字”。这位负责人说,热热闹闹的背后,其实“纯属赔钱赚吆喝”。
平遥一喊苦,那些被“公务接待”的客人们就不来了吗?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经过多年的沉淀,如今的很多公务接待已经积重难返,习惯成自然,成为一种刚性的需求了。这也是平遥县屡屡 “严格限制公务接待规模”,却没能取得预期效果的根源所在。对一个基层县来说,需要联系的“上面”部门、单位太多了,“来的都是客,一个都惹不起。”
如果平遥真的铁面无私,把来者统统挡到售票口去买票,不消说,“报应”很快就会显现。权力的蛛网上,平遥县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节点而已。没有上下四方的支撑,很难自如运转。某种意义上说,平遥古城就是维护这种运转顺畅进行的润滑剂。因为古城的存在,平时请都请不到的客人可能会如约而至,而平时想办却办不成的事,也可能谈笑间就办了。这样的机缘,在地方官员那里,甚至都可以纳入行政成本,怎么可能轻易取消呢?
此种情形也是公务接待在各地长盛不衰的奥妙所在。当然,地方上肯定希望因此而来的人流最好控制在一定范围,不要太多,但问题是,一旦形成风气,便很难理性控制。哪个属于该来哪个属于不该来,本来也并无明确界限,何况,花费的都是公款,缔结的多是个人的缘分,何必认真?于是,接待的盘子只能是越摊越大。各风景名胜区,大概都有这样的“烦恼”和“无奈”。只不过,平遥的情形比较典型,而平遥的官员也敢于公开喊出来罢了。
也因此,平遥此次喊出的“不堪重负”,注定不会在改革公务接待上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公务接待上存在的问题,仅仅停留在缩小接待范围、控制接待规模上,已经很难真正求得破解了。根本之策,还是应该取消“公务接待”,取消了公务接待既能最大限度节约财政资金,降低行政成本,还能有效控制游人的无序流动,减轻流入地的人情压力。不然,不仅“严格限制公务接待规模”的改革不能奏效,地方官员 “一个都惹不起”的抱怨也无济于事,并不能让那些因公务而来的人生出恻隐之心。
很简单,平遥的喊苦,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别样的撒娇。“大人先生们,你们最好把来平遥的时间排开,最好不要大年初一也来,我们也要休息啊!”这样的撒娇,于行政体制改革无关,于节约国帑民币无关,于保护古城无关,于增进民众的福利更无关。(相关报道见A2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