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最近一段时间药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前突击涨价的行为,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17日说,发改委将严格成本核查,属于不合理涨价的定价时一律不予认可。
这是发改委价格司严肃认真对待所有价格不合理波动的一贯作风。但问题是它的严肃认真常常是尽心尽力,却没有效果,摁住葫芦浮起了瓢。比如发改委要做的价格管制不仅仅是药,还有能源:成品油、天然气和电价,试问它哪一样管出合理价格了呢?
实施一年多的成品油的管制,据说是和国际原油价格接轨,但却实际造成国内成品油价格追涨很有力,跟跌慢十分。电力价格管制更是乱象丛生,能源卖方市场的中国,发电单位系统性长期亏损,发改委管制电价的水平岂能说高?
能源管不好,发改委还能说自己有委屈,因为它面对的是和它平级的能源垄断企业——— 正部级的石油双雄、国家电网。坊间分析也都可以笼统地怪体制,认为它们都可以不为高价负责。但药品价管不好,在官比商强势的中国,这理哪里去说呢?
据所谓的征求意见稿的 《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发改委对药品实施三种定价,即药品价格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药品以及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特征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
按照这三种定价方式,药品的经营者,尤其是生产者其实最愿意进入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因为这样市场销售有了保证。而一般情况下,发改委在定价上也不太会让生产者吃亏, 否则无人生产了。发改委这时的价格管制逻辑,一般都会给生产者以一个成本价,加适当的利润空间的方式,确定出厂价。看上去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既不让生产者卖不出去药,又不让它们乱卖药。可问题是成本怎么核定呢?
有很多人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发改委不是全能的,它无法核实每一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药品的成本。但发改委却并不这么认为,这次发改委价格司的负责人依然表示,发改委已启动对新进入2009版国家医保目录药品的价格核定工作,正在进行成本和价格调查。
而且据《中国证券报》的报道,这位负责人也承认 “由于需要开展成本价格调查等工作,药品从进入医保目录到政府核定限价标准,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他妥协地说“为不影响市场供应,按政策规定,在政府未定价前,经营者可以暂按市场实际价格执行,但不得随意涨价。”
但这是否就更难理解了?因为所谓进入医保目录,其实就是国家拿社保的钱买药,给享受社保的国民看病用。进入目录的药品品种,并不意味着这个药一定是哪个品牌、哪个厂家的药,只要保证同等质量,应该是谁的价格低谁就被采购,而不是价高者被采购,这是普通家庭主妇去菜市场买菜都懂的道理,岂需发改委来重申生活小常识?
从这点说,准备大力搞好中国价格管制的发改委,太想做价格管制的大英雄了,从不屑扫一屋,而愿扫天下。但在这个英雄情结中,它忘记了对付价格,家庭主妇买小菜的经验也许更有效。(陈宁远 独立经济观察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