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调查·策划
明代大儒王徵之墓“被拆迁” 因修高速发展经济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0-06-25 02:47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明代大儒、与徐光启齐名、号称中国“第一位机械工程学家”的王徵,是陕西三原人。尽管其墓冢名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滚滚洪流,也成了“被拆迁”的对象。

  “俺对不起老祖宗。”王可举说。“老祖宗”,这3个字对王可举来说并不只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名词。在位于泾阳县鲁桥镇尖担王村的老宅子里,“老祖宗”的画像就挂在墙上。那是一个穿着明朝官服、留长须、面带微笑的男子。“老祖宗”叫王徵。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关西名儒。尤为特别的是,他是和利玛窦、徐光启同时代的科学家、中国第一批天主教徒。历史学家邵力子把他和徐光启并称为“南徐北王”。

  近400年前,这位气质独特的中国儒生,怀抱救人救世的忧思,写《畏天爱人极论》,译《远西奇器图说》,与法国传教士合编《西儒耳目资叙》。按史学家陈垣等人的说法,王徵身上有不少“第一”,如:“第一位中国人习拉丁文者”、“中国第一位有功于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拼音者”、“中国第一位机械工程学家”等。

  王徵于公元1644年去世,葬在家乡附近的辘辘把塬上。其身后数百年,香火不断,后代衍生成一个千余人的村庄,即今日的尖担王村。而61岁的王可举,是王徵的十二世孙。“老祖宗”当年肯定想不到,自己精心选址的坟墓,在366年后的今天,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滚滚洪流,成了“被拆迁”的对象。

  王可举的焦虑和烦恼也由此而来:“我家老祖宗的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咋说毁就毁了呢?”

  真墓遭“拆迁”假墓得保护

  站在辘辘把塬上西铜高速公路复线的施工地,远远看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徵墓如今就像一座孤岛。

  它周围的黄土几乎都被铲平了,只剩下它孤零零地矗立,墓体已完全暴露,有10米左右高。脚下就是即将穿墓而过的西铜高速公路路基。

  6月10日这天,太阳毒辣,王可举从墓的侧坡爬上去。从上面俯瞰,可看见墓葬已被“开膛破肚”。王徵的墓周围,其三座儿孙的墓,已完全挖开,棺椁已暴露。王徵本人的墓已挖到了墓室门口。

  王可举是在去年的5月14日突然听别人说有人在他家祖坟上挖掘的。他匆匆赶去,询问得知是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在挖掘,说因为西铜复线要从这里穿过,所以对古墓进行勘探。“这是俺家老祖先王徵的坟墓。”王可举说。

  可对方显然不相信。“王徵墓不是在那边吗?”挖掘的人指指旁边的一个土堆。

  王可举哭笑不得。“那不是真的王徵墓,这才是真的。俺祖先的墓,有18亩地,共4座坟。”“你有啥证据?”

  的确,旁边那座大“墓”,有直径十多米的封土,那是三原县政府当年报请省文物局认定的王徵墓。不像这边,只是一片平地。至于“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则立在距离数十米之外的大路边。“那是人家随便指的……我家几百年上坟都在这里……”王可举觉得自己很难说清这件事。

  王可举回忆,那是1990年,当时全省普查文物,三原县文物局派人来确认王徵墓。因为王徵墓前的封土、石碑等在上世纪50年代修水利设施时被毁,所以来人一时找不到,就问了附近村庄的一个老头,老头随便指了一下,实际上离真正的王徵墓有近80米远。此后,三原县文物局堆起了封土,这就是外人所见到的“王徵墓”。王可举说,他还曾去问这个老人为什么指错了。老人说:“瓜娃,我故意那样说的,怕人来盗你祖先墓啊。”

  1992年,陕西省政府公布王徵墓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了保护碑。

  2009年,西铜高速公路复线开工。从辘辘把塬上穿过的这段公路,是包茂线在陕境内的重要路段,也是贯通全省南北中轴线上的重要路段。按照相关法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受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委托,对工程沿线进行考古调查。

  根据省文物局《关于西铜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三原县官道墓的相关情况的意见》披露,在考古调查之后,文物部门建议,工程穿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明代王徵墓,建议避让。此后,公路设计单位根据这个要求,设计线路,避开了“王徵墓”。

  可是阴差阳错,当时避开的“王徵墓”只是个土堆,真正的王徵墓就在旁边,却被设计进了公路中间。但负责考古调查和其后挖掘的省文物部门并不清楚这个情况。

  当王可举赶来阻拦时,文物部门正在把他家一直祭拜的祖坟当做附近“古墓”群中的一个,进行勘探挖掘。

  王可举说自己先后找了三原县文物局、省高速集团、交通厅等。交通部门说,如果文物部门考察出文物,我们就搬迁。他找到省文物局,省文物局的人告诉说,这段公路已避开了王徵墓。

  “口说无凭”,文物部门表示还要继续挖掘。但此后,因为王可举和村民的阻拦,勘探暂时停止。而西铜高速公路K45+300段的建设施工也不得不暂时停止。

  在和文物部门以及施工单位的一段交涉和“谈判”后,今年4月,文物部门的勘探继续进行,到4月23日,王徵的墓志铭被挖了出来。

  “一般的墓志铭都在墓室里。没想到那天挖到墓道头,墓志铭就出来了。”王可举回忆。那天,他和几个族人一直守在跟前。“看到墓志铭了,很激动,清清楚楚表明这就是王徵墓。也证明族谱和一些历史记载完全是对的。”王可举说。

  墓志铭出来了。考古队的人没再继续挖掘,撤了。

  过了几天,王可举发现,旁边的那个大坟头不知被谁悄悄地平掉了。

 

  老祖宗坟里的文物归国家?

  6月4日这天,王可举和几个族人费劲地翻起路边的一块石碑,抹去尘土,碑的正面写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自从开始修路,石碑就被推倒在路边了。

  王可举想不通,王徵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怎么稀里糊涂就成了“被拆迁对象”呢?

  事实上,这位著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对“中西会通”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的墓葬,如今已经成为高速公路进展的一个障碍。西铜高速公路扩建项目管理处的赵科长抱怨着:“这段工程早就该完工的,因为这个墓,一直到现在还拖着。”

  据他说,每次这样的重大工程,都会委托文物部门进行沿线文物勘探,根据法律,尽量避让,避让不开的,也依据法律规定迁移。没想到这次遇到这种情况。

  今年4月15日,王可举等族人和急于复工的公路方面达成协议。公路方面给付王徵后人共23万元,用于迁葬费用。这些费用,由王可举和另一位族人管理。因为王徵墓要迁看来已不可避免,王家族人想把墓迁回尖担王村。因为王徵的父母亲,以及王徵之前祖先的坟都在村里,而且到现在还有石碑等。

  王家人已经在村里找好了地方。那是村里废弃的一所小学后院。他们甚至已经挖好了墓穴,做好了11口棺材,打算把王徵墓和王徵儿孙墓里的老祖宗都搬迁回来。

  但目前这只是王可举和族人的一厢情愿。文物部门表示,要迁葬,也要等所有的考古发掘完毕。而且告知王可举等人,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古墓葬属于国家,墓葬里的文物也属于国家。

  而王可举则认为,属于国家的应该是无主的文物,而自己家的祖坟到现在还有后人,老祖先坟里的文物,自然应该由后人来继承。“墓里的文物我们不管,至少棺材里的文物,那是我们老祖先的,应该是我们的吧。”

  王可举认为,如果棺材里有文物,应该交由王氏族人,哪怕再捐给国家。他们也想过做一个展览室,让后人了解王徵、怀念王徵。

  但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赵强则认为,文物保护法里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所以王徴墓中的文物肯定是属于国家的,其实并不存在争议。

  “孔子的后人不能说孔庙就是他家的。秦始皇陵如果有人来说是他们老祖先的,那怎么办?年代已经那么久远的文物,是属于国家的。这和继承法没有关系。”他说。“关于挖掘和调查,我们是严格按照国家法律程序来做的。”赵强说。至于为什么当时认为旁边的土堆才是王徴墓,他说,因为这是当时三原县政府确定的王徴墓,作为文物部门,只能按照政府提供的保护区域来保护。

  对于王家人提出的迁葬问题,赵处长说曾建议公路部门对王家予以补偿。“从人道主义出发,在挖掘完毕后,遗骨我们可以考虑给他们安葬祭奠,但文物肯定是属于国家的。”

  因为围绕其中一些问题,双方僵持不下。挖掘暂时停着,工程也暂时停下来了。事实上,涉及到的几方都很焦虑。

  打开的墓不能总是这样拖延着啊。王可举和族人商议,在墓旁搭起了彩条布棚,安排了3个人,24小时轮流着看守坟墓。一来要防盗墓贼;二来事情没结果,害怕人家采取强制措施。

  还真有盗墓贼来。冬天时,他们发现有人在墓旁打了个很深的洞。

  文物局也不敢掉以轻心,也在墓旁边搭了个小棚,由两名考古人员守着。6月4日,一位年轻的考古队员对来访者说,估计这墓里也没有文物了,周围都有盗洞。“事实上古墓葬挖掘后就结束了,挖掘是一个解剖过程,挖掘完就消失了。下一步有可能这个文物点就消除了。具体怎么做,现在我们在请示上级做决定。“赵强说。

  而这是王可举和家人难以接受的。他们的心愿是老祖宗王徵的墓能真正得到保护,哪怕要拆迁,也要最终得到安置,能让后人有一个可以凭吊纪念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地方。

 [1] [2] 下一页
编辑:李斌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云南饭店拆迁时倒塌砸倒路人 造成5人受伤(组图) 06-23 16:12
网帖曝村书记被问及拆迁问题 突然开车连撞数村民 06-23 10:58
南京出现拆迁“托” 勾结官员一次获利2000万 06-22 10:32
北京公安局长要求严打房屋拆迁等领域黑恶势力 06-22 05:06
昆明暴力拆迁后无官员被问责 强拆仍在继续 06-21 14:54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