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生活艰苦,但父母仍乐意让阿德自己闯荡。
阿德“蜗居”的小屋一角。
阿德曾和朋友“蜗居”在这里。
◆“富二代”接班潮即将到来
◆父辈却选择让孩子独立磨炼
◆另类打拼的“富二代”未来又将如何
“未来5~10年,我国300万企业将进入接班换代。但90%的家族创始人希望子女接班,95%的子女却不愿意接班。”这是上月江苏省MBA发展论坛上得到的一组数据。
阿德的父亲有些特殊,自从阿德从英国念书回来后,父亲不准他在离家较近的佛山找工作,要求他在离家稍远一点的城市完全自立,在生活上也对儿子“一毛不拔”。阿德也不以为然,先在广州找了一个月薪1400元的销售工作,和朋友蜗居在一个几平方米的房子里。
阿德从不问家里有多少资产,也不觉得自己是有钱人。
在广东,像阿德这样被“穷养”的“富二代”并不少见,他们应聘基层工作,低调生活。
文、图/本报记者杜安娜
十年来,阿德父亲的苗圃生意在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打下了一片天地。虽然不认为自己是有钱人,但父亲家产过千万的阿德不可避免地成为“富二代”。
每月工资只有1200元
“富二代”阿德的一天生活是这样度过的:早上八点钟准时去上班,中午在公司附近吃饭,晚上5点半下班回家。
他现在一家小型科技公司工作,每天的任务就是打电话给客户,询问对方是否有做网络中文域名的需要。拉到一个客户,他有一定的提成。公司的底薪是800元,完成任务可以拿到1200元,超过任务量的可以拿提成。
阿德满心期待地说,做得好的同事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块钱,他每天都要打几十个电话,不少人听到是推销电话,出言难听的都有,不过阿德并不特别在意。
在上班到第四天,打了一百多个电话后,他终于接到了自己的第一单生意。他非常兴奋地说,一定会和客户好好谈。
回国遭遇找工作难
其实,这是他回国之后的第二份工作。
今年1月阿德从英国回来,他向朋友打听了一下行情,开始在网上投递简历。一开始,他考虑到自己英语方面的特长,想找一份做钢铁外贸的工作。然而,这几十封简历石沉大海,至今无一回应。在朋友的引荐下,他离家到广州寻找工作,找到一家中央空调公司,月薪1400元。
他的工作岗位是空调销售,但老板告诉他,销售人员也要先熟悉空调组装技术等基础工作。于是他每天跟随师傅去生产厂看空调的内部结构以及如何组装。
在广州,租一间小屋的价格至少也要800元,这就占了他工资收入的大半,所以他只能选择和朋友合住,每天就在公司吃盒饭。
两个月后,他终于选择了离开,他2800元的收入几乎一分不剩。离开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此外,还有生活成本的压力。
靠自己的努力而生活
两个月就换了一份工作,他其实很担心被人笑话为三分钟热度。就连当时的空调师傅也不认为他能踏实地工作。
阿德离开广州后,在离家20公里的附近镇上找到了现在的工作。现在他最大的开销就是每月的交通费用,吃和住都可以在家里解决。
他从英国毕业后,父亲送了一辆本田雅阁作为毕业礼物,此后对他是“一毛不拔”。当初在广州工作时,连用车的费用他都承担不起,所以这辆车就一直闲置在家中。现在每月的收入可能大都花在油费上了。
1989年出生的阿德脸上还有些孩子般的稚气和谦卑。他身着简朴,白色T恤,牛仔裤,一个普通的公文包。用晚餐后,他把记者和自己的餐具都整理完毕后放回餐具台才作罢。
阿德说,自己对未来有一个大概的规划,但还不具体——先用几年的时间,尽可能学习积累更多的东西,然后再自己出来做。
对于家族的生意,阿德反问了记者一句:你觉得花卉行业前景几何?他说,现在利润越来越薄,赚钱也比较难了,他更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而生活。
从小受到严厉教育
眼前的阿德没有一丝骄纵的样子。他也从不把自己当有钱人,他从不问家里的资产有多少。
他说自己从小看着父母是怎么样一步步艰难闯出来的。“以前,我们家是整个家族中最穷的,现在可以说是最富有的。”现在,阿德父母的花卉生意,每年有过百万元的收益。
但他没有明显感觉到家庭的“发迹”,直到上初三的时候,家人告诉他在附近的一个高档社区买了一栋别墅。他说,在他看来,这是只有富人才住得起的地方,那时他才觉得家里有点钱。
但父母在他面前从来没表现过什么。与阿德自己而言,对物质生活也没有太高的要求。
从小到大他没觉得自己的境遇有什么特殊,从小也没有什么玩具,小时候特别羡慕别人的插卡式游戏机,但终究没有拥有自己的一台。
他觉得自己和普通的孩子没什么不同,父母一直家教严格。连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回来晚了都会遭到母亲的鞭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