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竞赛
不能只为了获得保送资格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12名保送生大多都有这样共同的地方: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很好的交流环境。翟艺认为父母对自己最大的帮助就是不对她的发展做任何限制,从不批评,只是不断鼓励。“我爸妈都从事着普通的职业,学习上他们没法辅导我,但他们很相信我,对我上哪所学校并没有要求,有时候我考完试很担心成绩,他们总是安慰我,说考不好也没关系。”
西安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国琪认为,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发挥孩子的潜能,家庭不和睦会造成孩子压力大、负担重,对其成长不利。
马鸣称在铁路系统工作的父亲对自己影响最大,“我佩服爸爸做人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有时我成绩有波动,自己心情不好,爸爸就主动和我谈话,开导我,谈着谈着我就感觉好多了。”王国琪对此很认同:“责任意识也是孩子成才的必备条件,家长首先应该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责任,言传身教,使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关于保送,王国琪表示,家长一定要明白,人才是有知识、有技能的创造性劳动者,参加竞赛时不能只想着保送的可能,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升孩子的创造力上,不要太功利。
西工大附中特级教师任毅建议:“有兴趣和能力参加竞赛的孩子,不能只冲着成为保送生的目标,从竞赛中获得良好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对接下来的学习很有益处。”
学有专长
培养良好的习惯最重要
与同学一起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化学组一等奖的张剑刚,其选题是《关白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这项研究是从一种叫关白附的中药材中提取出或许能抗癌的物质。保送生们大多都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对一些社会问题也不乏独到的见解。西工大附中被保送清华大学的王泽豪,初中时单簧管演奏就考过了7级,对此,他还想在未来有更大的突破。王昊参加保送清华大学面试时,充分展示了自己对题目灵活的驾驭能力,他抽出的题目是谈谈中国的弱势群体,“因为平时就比较关注,所以我谈了‘三农’问题,以及农民群体的生活现状等。”
任毅认为优秀的人才各有各的特色,他们除了学有专长外,做人做事也很出色。高新一中的刘江涛老师表示,“保送生们在校内校外都表现得很得体,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最重要的。”王国琪的看法是:良好的习惯是优秀的必备条件,要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有些孩子上了高中还要家长督促学习,平时也不干家务,这对自身发展不利。
对于即将升入高中、有志于成为“高考保送生”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已经成为保送生的马鸣建议,“有志于参加竞赛的同学目的性不能太强,不然压力会很大,要尽量学会拿得起放得下。”任毅老师表示,要客观地、在大范围内比较孩子的能力,如果确实有专长,就要和老师很好地配合,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压力较小的学习氛围,而决定是否选择参加竞赛并努力成为保送生,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强迫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
见习记者张潇 本报记者张佳
记者手记
宽松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学习习惯——保送生们为此“坚持”着,他们成功了,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也成功了。
保送生们表情很放松,没有高三学生中常见的紧张和焦虑,他们享受着丰富的课余生活,率真的天性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得到最大尊重。他们都能和家长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正因此,他们逐渐有了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强大地对抗着忙碌的学习和成长的困惑。
从他们身上很难发现应试教育留下的瑕疵,个性鲜明,乐观向上,充满朝气和活力。对于未来,他们有比同龄人更加明确的目标和理解。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他们和各自所属的家庭,仍然“坚持”着。祝愿这种“习惯”一生都伴随着他们,伴随着他们在不久就能踏入成功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