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鹏
因爆出 “13连跳”而遭遇口诛笔伐后,富士康似乎铁了心要“改过自新”,比如,不久便传出员工涨薪60%以上,部分员工集体宿舍也已移交给几家物业公司管理。不过,据最新消息,富士康可能要向北迁厂,大幅减少深圳员工。这一招在部分网友看来,多少有些“溜之大吉”的味道。连当初员工管理社会化,现在也被解读成“甩包袱”,大幅涨薪同样被解读成“报复”:选择跟进的就拖死你,不跟则让你无人可用。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从公开消息看,没有人硬逼着富士康别离深圳,相反,我们倒是看到了富士康远走他乡更多是出于商业因素的考量,尤其看重的是内地劳动力成本低。25日,河南鹤壁市政府网站发出富士康将在当地建30万人规模大厂的招聘信息。富士康远走他乡,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本来众人为“中国制造”走向的把脉后,非常前瞻性地建议,富士康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一员,应该从产业升级中破题解难。但“我行我素”的富士康并没有理会这一套。
代工企业对于生存环境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决定了它终究要不断地选择迁徙。这是代工企业的宿命,富士康就是一只候鸟。从这个意义上说,富士康在深圳的命运是必然的。有人算了一笔账,拥有40万就业人口的富士康,给深圳创造的GDP远远不如只有4万人的华为(需要说明,华为同样“劣迹斑斑”),其税收贡献不足1%,能够立足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政绩考核有GDP和出口收入指标“迫使”当地官员咬牙维护。不难看出,富士康立足当地的窍门:官员政绩考核,如此才有了富士康“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自信与傲慢。
哪里劳动力成本非常低,哪里就是富士康迁徙的下一站。应该说,富士康作为代工企业,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低成本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说,从当初选择深圳的那一天起,富士康就进入了别离深圳倒计时。在为当地贡献GDP一起做大做强中,富士康这类企业就只有一起同甘共苦的命,而等到富贵之日,只能失宠并选择别离。这是富士康这类企业摆脱不了的尴尬角色和宿命。
深圳已不再需要富士康,所以,爆出13连跳不过是加速了富士康的别离日期,而富士康选择内地,不管是传言中的天津、河北、河南,这都好理解。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富士康的转战更多代表着制造业国内转移的大方向。本来,原本很多人希望富士康继承不拖欠工人工资等等 “优良传统”的同时,放弃代工,创立品牌,完成产业升级转型。但是,人家偏要走独木桥。站在企业自治角度,这也是富士康的自由。富士康远走他乡,也并没有什么错。但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可以预见,富士康的下一站,定然没有多少勇气和魄力,能够在当地经济发展和官员GDP考核前断然拒绝富士康,中国经济也不可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同步升级”,拒绝富士康倒是有些“大跃进”的味道,这才是对国情和现实的近视。
无论如何,庞大而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决定了有富士康的生存空间,或许,在某种意义上说,产业升级之路注定是先沿海、后内地。苛求富士康放弃代工或者带着某种成见看待富士康转移,都有些不公平,但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劳动者需要有尊严的时代里,对于富士康远走他乡,却是能够有所苛求的,尤其是那些被贴上“血汗工厂”的原因和麻烦决不能一并输入,这是可以也必须要未雨绸缪的。比如,富士康必须废除广为诟病的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善良的人们都想看到一个善待工人的企业,这是富士康必须送上的一份足够体面的“见面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