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讯(记者耿彦红 实习记者刘志龙)自本报2007年开展“自己挣学费,我帮你圆梦”大型助学活动以来,短短3年,共有1500余名学子在华商报的帮助下走上了勤工助学的爱心岗位,共募集资金1804万余元,8000余名学子受助。今日,“牵手行动”再度起航,播洒你的爱心,他们就有机会向着梦想飞翔。
目的 帮他们解决生活费或路费
2010年高考成绩揭晓了,和往年一样,今年又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子因为家庭困难而面临着上不了大学的困境,他们渴望着迈进高校的大门,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虽然国家开展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开辟了高校“绿色通道”,解决贫困生的学费困难,但仍有一些学子上大学的生活费无着,有的甚至连上学的路费都凑不起。而本报与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共同推出的“牵手行动”,就是为了给最困难的学生务实的帮助,帮他们解决生活费或路费。不论你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你能伸出手,就能把他们送得更高更远。“牵手行动——2010勤工助学活动”今日启动,今年帮扶范围扩大,参加2010年高考的家庭困难学生和在校贫困大学生均可报名。同时,欢迎富有爱心的企事业单位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在劳动中获取生活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富有爱心的你也可以贡献一点力量,我们呼吁各界爱心人士踊跃捐款,帮助贫困生凑第一年的生活费。
回顾 3年“牵手”8000多学子受助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华商报等单位联合推出了“自己挣学费,我帮你圆梦”大型助学活动,当年共募集助学金44万余元,帮助150多名贫困生顺利进入大学以及150多名学生走上勤工助学岗位。
2008年,“牵手行动”活动共筹集助学善款401.4万元,资助1511名贫困大学生,另有160多名贫困学子走上勤工助学的岗位。
2009年,“牵手行动”勤工助学范围从西安扩大到宝鸡、安康等地,共为1200余名贫困学子提供了爱心助学岗位,同时筹集助学金1359万元,受助贫困大学生6383名,创下我省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大学生项目受助人数最多、社会面参与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纪录。
同时,从2007年开始,在众多爱心企业的参与下,“牵手行动”已设立了30家“牵手行动爱心助学基地”,这些爱心助学基地承诺4年期间,每年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今年首次设勤工奖学基金
为了激励贫困生,今年,“牵手行动”还将首次设立勤工奖学基金,至少100名在勤工助学活动表现优秀的贫困生将受到奖励,每人奖励500元。这笔基金由省希望办管理。
报名条件:参加今年高考被录取的家庭困难学生、在校贫困大学生
报名电话:贫困生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可拨打029-88417191(上午9时-12时,下午3时-5时,双休日不报名)
地址:共青团陕西省委5楼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地址:西安市含光门外邮电北巷内)
捐款账号:516011580000012170(捐款请务必注明“牵手行动奖学金”)
开户行:西安市商业银行高新路南段支行
户名: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
特别提示:申请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并愿成为“华商报爱心助学基地”的爱心企业,需提供法人资格证书复印件,且提供的岗位无危险性。
请推荐您身边的贫困生
也许你身边就有这样品学兼优、令人感动的贫困学子,他们正默默地体味着生活的艰辛,请拿起你手中的电话,拨打本报24小时新闻热线:029-88880000,向我们推荐他(她),让他们感动你我!在我们的努力下,用爱心为他们分忧。
曾经受助过的学生咋样了?
王战涛:勤工助学是种锻炼
“挺好的!”回顾2008年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情景,即将上大三的王战涛充满了感恩之情。
王战涛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的学生。父母都下岗了,是低保户,2008年他被录取后,
5000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令一家人犯了愁。
幸运的是,王战涛当年被推荐参加了“自己挣学费,我帮你圆梦”勤工助学活动,打工挣了1000多元,还被资助了2000元钱,加上凑来的钱,顺利地上了大学。
当年,王战涛在大明宫建材家居市场北郊店做促销。“对我来说,不是挣钱那么简单,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王战涛说,那一个多月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比如为人处世等。
武伟超学费仍有困难
“他是最懂事的孩子,不恋爱不上网,光操心念书”。提起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儿子武伟超,60岁的武新奇感慨不已。即将上大三的儿子,虽然申请了助学贷款,但生活费和学费仍有不小的缺口。“来西安5年,娃没买过一双鞋,我和他的被子、衣服都是人家给的”。
家在岐山县青化镇南武村的武伟超,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即将上大三,母亲很早就因病去世,他与体弱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2008年夏,他高考考了608分。虽然成绩骄人,但学费和生活费没有着落,愁坏了父子俩。2008年8月,武伟超成为“牵手行动”帮扶的对象,被资助了2000元。武伟超去学校报到后,又申请到了4年的学费贷款,每年6000元,但每年的学费尚有1000多元的缺口,加上生活费,武伟超仍然面临着困境。因此,每到寒暑假,武伟超就四处找工作,靠做家教减轻父亲的负担。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耿彦红实习记者刘志龙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