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坛语
一场阴雨刚刚带来的几许清凉又被炎炎赤日赶跑,高温时代再次来临。近段时间,关于高温的话题集束式地呈现,有人呼吁该涨高温津贴了,有人提出该改政策法规了,还有人主张要强制高温停工不要等着热死人才重视……高温,已不仅仅是个气象话题,它正在快速成为社会话题、民生话题。在如此“烤”验面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该如何上升为社会层面的应对?
1、让我们把高温看做一场社会灾难
高红燕 (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副总工):西安是我省高温天气多发区之一。前些天已经非常热了,但与历年同期相比,这种温度还未达到最高值。西安7月的历年极端最高气温是41℃(1962年7月14日),我们还应做好迎战高温的准备。
曹鹏(高校教师):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年年如此,今年尤是。所谓高温,这里并非指气象数据如何显示,更侧重于一种主观的切身的生理感觉,其表现不只是摄氏度,还是大家的抱怨度。高温天气对人有影响,但我们要关注的不只是气温问题,更是对人们工作的影响及应对。
蔡晓辉(媒体人):7月6日河南开封一名月收入只有四五百元的环卫工孟庆和猝死街头,当日开封市最高气温39.2℃。这让我们看到,在高温天气中,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护措施,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将面临怎样的险境。
一豆灯(华商网网友):高温不只是气候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芝加哥在1960年发生过“热浪”灾害、短短4天有700人失去生命。在这次热灾之后,纽约大学教授肯林堡研究指出,“必须将热浪作为社会灾难问题看待。热浪是一种特别的灾难,因为主要针对穷人。”芝加哥也因此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高温应急机制,令美国多个城市效仿。或许,在各地高烧不断的当下,我们也应该从“应对社会灾难”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2、不要老强调“战高温斗酷暑”,要在高温下维护劳动者尊严
白秀兰(中共十七大代表、莲湖区学习巷社区居委会主任):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法治的体现,但目前来看,对劳动者的保护明显不够,底层工人特别是外来务工者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事情时见报道。这说明,一是法治宣传不够;二是执法力度不够;三是不少劳动者法律意识淡漠并且劳动者缺乏有效的帮助维权的组织或群体。
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因此,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不是小事,切不可等闲视之!许多高温下工作的劳动者,都在基层,基层社区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社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对高温下室外工作的,给他们送上防暑降温物品、调整工作时间避开高温时段等等。对辖区的老、弱、孤、残及外来务工者予以关注,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和照顾,在酷暑高温之际不发生任何事故。
刘琅琅(在读博士生):前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战高温,斗酷暑”是违反人性的,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政府多次强调,要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从而生活得更有尊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单纯地讨论提高高温补助就显得很单薄。所以,高温停工才是真正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合理做法,而不是发2块钱了事。对于实在不能停工的,不仅要加大补贴的力度,更要积极调整工作时段,尽量改善工作条件,做好降温工作,才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