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犯罪学研究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
胡益华杀警,我分析并不是仇警,而应该是一种自我防护。在浙江身负命案,潜逃过程中偶遇警察检查,心里明白杀人要判死罪,于是本能地拔枪射杀。从他补射的细节来看,当时的胡益华头脑十分清醒。在浙江杀害情侣后,他拿走两人的身份证和银行卡,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
胡益华小时候的理想是做一名军人,落网时又向警方透露原本准备逃到缅甸当雇佣兵。这种20多年来的军人情结让我怀疑他可能隐隐对“猫抓老鼠”这种“警匪游戏”存在向往,有一种主动的暴力倾向,希望自己能够武力征服世界。
胡益华的笑,包含一种很残忍的意味。他对军事和枪支有研究,认为作案后很难被警方抓住,所以落网后的第一句话便是“怎么会这么快”。
在浙江抢劫情侣,胡益华是可以选择不灭口的,但他还是残忍地用4颗子弹结束了同龄人的生命;逃亡路上又枪杀了两个警察。为了钱,为了保护自己,其他生命就像野草一样可以随时掐断。
在犯罪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不同机会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犯罪是由个人对获得成功的合法机会和非法机会的不同接近程度决定的,当个人谋求成功的合法机会受阻时,就会以非法手段(机会)追求成功,从而导致犯罪。同样的目标,受各种因素影响,有些人实现了,胡益华却实现不了。胡益华的账本封面就写着“财源广进”和3个“发”字。出于这种心理,胡益华采取了以非法手段来达到目标,包括赌博,虽然冒很大的风险,但在他看来却是生钱最快的途径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剖析胡益华,我认为他对成功太渴望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实现的抱负,胡益华也一样。他平时喜欢看励志书,日记里也摘录了励志的字句。从他的文字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盲目的自信,而此后的一系列逃亡策略,更是如此。
有些时候,自信是为了掩盖自卑。人前自信,人后会透露出内心的脆弱,比如写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