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相入将
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浩若烟云。作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不是时间最长的,不是疆域最大的,不是人口最多的,也不是经济最发达的,甚至不能算最强盛的,但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甚至英才云集的年代。
特别是“高端人才”的丰富,以及这些人才的作为,是很多朝代难以媲及的。一些独特的举措,不仅在当世波澜壮阔,即使对后世也颇具影响。
内有良相
吕不韦似乎是最会进行“商业运做”的一位,“贩贱卖贵”的生意经,在他的手里变得出神入化。
某日,吕不韦问父亲:“耕田之利几倍?”父答:“十倍。”又问:“贩卖珠玉之利几倍?”答曰:“百倍。”再问:“如果立一国之主,借此掌握山河,其利几倍?”答曰:“不可胜计矣!”那时,吕不韦已看准了投资方向,认为落难邯郸做人质的秦国王孙异人“奇货可居”。不惜财力、精力多方帮助异人确立地位,异人感激万分并欣然承诺,将来“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投机成功后,异人继位任吕不韦为相国,封为文信候。秦始皇继位称吕不韦“仲父”,吕不韦门下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随后,又综合百家九流之说,汇编《吕氏春秋》。可谓权、名、利全面丰收,称得上是商业运做得经典案例。
另外,不得不提起得还有重要人物,就是李斯和商鞅。
李斯曾以《谏逐客》一文为秦王政赏识,先后向秦始皇建议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焚书,并大力主张“明法度,定律令”,并在统一文字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商鞅则是因为秦孝公“招聘启示”(求贤令)来到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立木为信”的故事,就是为商鞅变法时“造势”策划的活动。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连今天的小学生都耳熟能详。
外有良将
对于秦来说,不仅有知名度很高的丞相,也有叱咤风云的良将。
王翦,无疑是秦众多良将中的翘首人物。攻打赵、燕和楚三国,战绩彪炳。秦王政曾问王翦和大将李信,攻打楚国要多少兵马?李信认为二十万就足够了,王翦却说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听后说:“王将军已经老了,李将军果然勇猛。”之后秦始皇便给了李信二十万大军去攻打楚国,结果李信攻楚失败,秦始皇亲自向王翦谢罪,答应给王翦六十万大军攻楚,王翦代替李信后,巧用兵法,一年时间就攻占了楚国的城邑,立下了大功。
与众多“游士”和“招聘”来得人物相比,蒙恬则绝对算得上“根红苗正”。自祖父时始连续三代为秦大将,一家受到重用。秦灭六国后,蒙恬北伐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主持修筑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古代西北最早的开发者,并有“中华第一勇士”的美誉。
对于秦帝国来说,名士、名将、巨商云集,影响力巨大。指鹿为马、立木为信、朝秦暮楚典故、成语故事,都来自这些秦帝国的风云人物,而亮相、良将群落的智慧和勇敢,决定了秦帝国的巨大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