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到底能抗几年一遇洪水?昨日上午,南方日报记者在三峡坝区采访了三峡水利枢纽梯调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对三峡大坝的设计标准、抗洪能力和泄洪原因进行一一解读。
抗洪能力参考标准不同
南方日报:8年间,三峡官方通过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好像存在矛盾,三峡大坝抵挡洪水的能力“一降再降”,在你看来,这是发布信息者的口误,还是三峡大坝抗洪能力有待商榷呢?
赵云发:万年、千年、百年,看上去的确是存在矛盾,但这几种提法都是正确的,三峡大坝的抗洪能力并非逐年萎缩,只是我们参考的标准不同。
报道中提到的抗洪能力主要分两个方面的标准来衡量:一个是三峡大坝工程本身设计的抗洪能力;另一个是指三峡大坝的工程作用和功能,即长江中下游抗洪保护能力。
工程本身设计抗洪能力是针对大坝本身而言,如“万年不遇”洪水来袭时,可以保证大坝不垮;遭遇“千年不遇”洪水时,大坝的各种运行指标能够正常运行;“百年一遇”则指三峡大坝的的作用和功能,主要是针对大坝对下游河段的保护作用而言的。
大江大河防汛时人们常说的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洪水,还可以有二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万年一遇洪水等等,都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洪水概率值的另一种习惯性叫法。
三峡工程正常运用情况下,万年一遇洪水水流量为113000立方米/秒,千年一遇为988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为83700立方米/秒。
7月20日长江上游洪峰的峰值流量将接近70000立方米/秒,事实上还没达到百年一遇。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防洪标准是正常运用情况为千年一遇洪水,非常运用情况(校核情况)为万年一遇洪水加10%,这在我国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中,设计防洪标准是最高的。
大坝直接获益对象是荆江河段
南方日报:之前有专家提出,不能把抗洪的希望都寄托在三峡大坝。那么,大坝的抗洪能力究竟如何?
赵云发:三峡大坝的抗洪能力的确有限,之前我们所谈到的大坝保护作用是可以防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这里的防御作用主要针对荆江河段和城陵矶河段。
主要可以用三点意思来概括:一是大坝修建后,可以通过错峰和削峰来调节,可以将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二是如果发生‘百年一遇’到‘千年一遇’之间的洪水,三峡大坝配合分洪和蓄洪工程,可以保障洪水安全下泄;三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城陵矶河段的防洪要求。
南方日报: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三峡大坝的直接受益对象是荆江河段?
赵云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理解。千里长江,险在荆江。这段水流不畅,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形成“悬河”,一旦发洪水极易溃堤。
1998年特大洪水,荆江河段两岸受灾非常严重。这里有江汉平原,聚集了1500万人口,还有2300多万亩良田,而且一旦发生大水,将直接威胁武汉和长江中下游的人口密集区。所以,荆江河段的防洪非常重要,当时修建三峡大坝也着重考虑到了这点。
长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三峡大坝上游有100万平方公里,下游80万平方公里。所以,仅仅靠一个三峡工程肯定不可能承担整个长江流域的抗洪。
前面我们谈到过三峡大坝的保护范围,主要是保荆江河段,然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城陵矶河段的抗洪要求。洞庭湖以下的长江流域,我们很难实现调节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