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7月27日报道 福建泰宁,这个解放后从未进过洪水的小城,却在20天内两度陷入汪洋。
洪水来临前,居民没有接到任何通知,预警系统似乎瘫痪了。突袭的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9.1亿元——相当于泰宁县2009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8倍。而这,还仅仅是第一次洪灾的统计数字。
在同等的降雨量下,群众质疑,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植被破坏是否是洪水涨势迅猛的根源?城区两次进水与下游百竹园小水电的建设是否有直接关联?但是,当地政府对这些问题并未作出任何解释
灾后的泰宁县城几乎整个儿成了黄色的了。消防车在路上来回地冲刷,由于阳光炽烈,才刚冲到街尾,街头的尘土又飘了起来。人们纷纷戴着口罩出行,大大小小的商店、宾馆都把被洪水泡湿的家具被褥拿出来晾晒,一股腐潮的味道在阳光下四处散逸。
6月18日,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遭受今年第一次洪灾;7月7日,洪水再次来袭。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赶到泰宁县——这个解放后从未进过洪水,而今年却在20天内两度陷入汪洋的旅游名城。
平日安静流淌在城下的杉溪突然如此暴虐,似乎把这座小城的居民吓坏了。洪水肆虐过后的满目疮痍刺痛着人们的眼睛,各种流言、传闻的散布更是深深地在人们心里埋下了恐慌。
这样的灾难纯粹只是天灾吗?有没有人祸的成分?“6·18”洪水来临之前,为什么没有任何预警?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植被破坏是否是洪水涨势迅猛的根源?城区两次进水与下游百竹园小水电的建设是否有直接关联?两次洪灾过后,泰宁县的居民一直在追问这几个问题。但是,没有任何部门、任何人对这些追问作出任何解释。
“以前一出现大暴雨,政府的工作人员和警察就会在河边布置警戒线,而且有防洪警报,还会通过人员或者短信通知我们撤离,但这次我们没有收到任何通知”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泰宁县,地势中部低四周高,县城沿杉溪而建,南北城区由四座大桥连接。县城下游不到10公里,即是杉溪被拦截而成的著名旅游景点大金湖。
今年6月18日,已经被雨水冲刷数日的泰宁迎来了最大一波降雨。据泰宁县防汛指挥中心通报,当天泰宁县9个乡镇均出现短时强降雨,全省最高的1小时、3小时、6小时降雨都在该县,24小时内平均降雨量达到了233毫米,而泰宁县的上青乡更是达到了建国以来最高的303毫米。
当天中午12时30分左右,在杉溪南岸开电器店的许忠听说县城北部已经进水了,他惦记着住在那里的妹妹,匆忙赶到对岸探望。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刚刚到达妹妹家不久,下午两点,杉溪水位突然开始猛涨,仅一个多小时后就挣脱河道,倒灌入城。
此时,许忠的店铺已陷入了汪洋,但他已经回不去了。“以前一出现大暴雨,政府的工作人员和警察就会在河边布置警戒线,而且有防洪警报,还会通过人员或者短信通知我们撤离,但这次我们没有收到任何通知。”许忠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这一说法得到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十几位居民的证实。而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次洪灾前不久,县里还拉响过警报进行防空演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