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林朋被查出患了血管瘤,面对几千元的手术费,母亲说:“家里连双筷子都没有,哪里有钱给娃做手术啊!”
七堰村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新铺小学,大家都急切地想要寻求一个新家,让受伤的心有个归宿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宁峰摄
记者直击七堰村受灾村民生活现状
7月18日,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发生泥石流,多户民房被吞没,29人遇难
灾难发生后,村民们被临时安置在村口的新铺小学
昨日在安置点,林峰又用手机拨了 家里 的电话——电话通着,但家早已埋在泥石流下
林通说,准备在赈灾晚会上唱《酒干倘卖无》——“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7月27日下午2时许。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本报记者第5次探访这一泥石流重灾区。
上午9时。汉江下游。几个汉子去查看一具新发现的女子遗体
安置点设在七堰村口的新铺小学。学校不大,小操场上搭起十几顶帐篷,每顶帐篷里住着一两家、五六个人。唯一一栋两层教学楼,8间教室,分别当做男居室、女居室,一楼一间教室摆着一台电视机,屋中几条长凳,三五个小孩正在看一个古装电视剧。没有成年人在这里。
成年人都待在临时宿舍里,要么睡觉,要么发呆。32岁的林通刚从外面回来,胶鞋上两脚泥。他拿起一瓶水,一扬脖,瓶子就空了。
上午9时许,有人打电话来,说是20公里外的汉江下游发现一具女人的遗体。林通和另外几个汉子急忙朝那里赶。这几家都还有遇难的亲人没找到,或是母亲或是媳妇、姐妹。
现场却让他们很失望。那个女子“只有一只手是好的,其他全烂掉了”。林通他们看了半天,根本认不出是不是亲人,只能遗憾离开。
人虽然离开了,但心里还惦记着。有人问,“是不是三姐啊?”另一个答,“好像不像,三姐头发没有那么长吧?”
虽然折腾了大半天,可林通还是不想吃饭。安置点有专人给做饭,中午米饭、下午面条,林通一次也没去过,“没胃口”,每天“胡乱啃包方便面”。他坐在架子床边,摸出一根烟,垂下头,半天吸一口。
下午2时。男居室。回忆林家院子
村上本来通知说上午要开会,什么内容不清楚,或许跟村子恢复重建有关。林通他们上午去查看遗体时,路过村口的救灾临时指挥部,瞥见门头上挂起一条横幅,写着“省、市、区慈善协会向大竹园镇重灾区捐赠大米棉被发放仪式”几个字。下午回来时,有人已经帮他们领回来了,是一袋10公斤的大米。“没地方放”,都堆在床下。
几天前,还发过几件衣服、一口锅、一个炉子,还有毛巾、脸盆等洗漱用品。只是有些衣服没法穿,“是红色的”,“我们都有孝在身”。几天来,林通一直穿着件白T恤。
他们前一阵子天天朝村子所在的七堰沟里跑,试图搜寻到亲人的遗体。等到一个多星期过去,终于没有一点希望了,人也困乏得没一点劲了。一天前政府出面举行了公祭仪式,下午,武警官兵撤离了,七堰沟变成一条“死亡谷”,再也没人上去过。
屋子里静下来,十几条汉子或醒或睡、或躺或坐,都默默无语。终于有人打破沉静:“山里的地也冲完了,今后咋个生活?”
七堰村原本就在狭长的山谷里,七堰一组100多村民、20多家的房子都建在半山,地就在房前屋后,“都是从碎石里刨捡出来的”,大多是斜坡,“平地平均到人头上,一人不过二厘多”。退耕还林后,一户能领到一千元上下,剩下的一点地,“种点菜吃”,要么种些粗粮,土豆、红薯、玉米,“产量都不高”。
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干些粗活挣个力气钱。林本顺在汉江的挖沙船上淘金,林峰在附近的恒口镇上搞建筑,林小明跑得远些,在浙江杭州干零活。
常回来看看的家,没了,连一片瓦也没留下。林小明的弟弟林加波半晌没说话,突然叫起来,他还有几张林家院子的老照片。林加波是19日那天从新疆回家探亲的,在火车上听说“出事了”,他家有7口人失踪,现在还有3个人没找到遗体。
林家院子已经变成个硕大的烂泥潭。那几张照片将是能够勾起回忆的唯一实物了。可惜没在手边。林通和林加波都在床铺上画起来,“这里是个大门,这里是我家,这里是他家……”

【专题】关注陕南百年一遇暴雨洪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