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洪其
妻子胡敏在湖北孝感中院当内勤工人,法院以清退“临时人员”为名停了她的工作。为帮助妻子维权,孝感中院法官冯缤多次穿法袍上访,最近被免去助理审判员职务。冯缤表示将继续上访,“既然走出了那一步,就会义无反顾地一直走下去”。(8月1日《现代快报》)
被免职的冯缤已无权再穿法袍,他的继续上访,仍将是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但也就是引人注目而已,媒体的报道,舆论的支持,似乎并不能为他讨回公道的努力增加“砝码”。这里,不妨回到这起“法官上访”事件的原点。
事情的原委并不复杂:冯缤的妻子胡敏在孝感中院做内勤工人已有10年,按照新《劳动合同法》,法院应当和她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法院却依照湖北省和孝感市的两个文件,要求胡敏和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签合同。胡敏不从,孝感中院就停止其工作,由此引发冯缤上访。事情虽然越闹越大,然而不但胡敏的工作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连冯缤的法官身份也被拿掉了。
胡敏的遭遇,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美国哈佛大学一名清洁工的故事。2006年6月,哈佛大学一个叫桑特利·保尔的清洁工在工作时间晕倒,哈佛设施管理处以“上班睡觉”名义解雇了他。保尔是一个连英语都不会说的海地移民,一个标准的“弱势者”,他找到了自己的“组织”——— 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SEIU)地方分部。SEIU立即向哈佛大学发出抗议,并组织工会成员、哈佛大学师生施压。迫于压力,哈佛大学所在的坎布里奇市议会全票通过决议,支持保尔的权利主张。哈佛大学被迫展开谈判,结果是保尔恢复上班,工资以及医疗费用由哈佛补偿。
哈佛清洁工维权成功,孝感中院内勤工人维权惨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胡敏和她的法官丈夫几乎豁出了老命来维权,但除了媒体给予了一些关注外,工会、劳工组织以及有关公权机构大都视而不见,默不作声。通过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