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座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曾被称为“华夏精神故乡”。
一个月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10年,中国将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新一轮的10年西部大开发中,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西安,将迎来怎样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呢?
《第一财经日报》隆重推出“西望长安”专题报道,探索西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将持续且深度地关注与报道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7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会上明确提出,今后10年,中国将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力促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
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西安,将在这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赢得怎样的发展机遇?在去年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被明确列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目前又正面临着哪些挑战?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西安市市长陈宝根。
发展关键期
记者:西安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你认为西安面临哪些机遇?
陈宝根:西部大开发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这次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先地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地位予以推进。
《意见》政策含金量之高、力度之大、操作性之强前所未有。今后十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西安市发展的关键时期,西安面临诸多发展机遇。
一是西部大开发将促进西安战略地位的大幅提升。在去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的发展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次中央西部大开发《意见》,又明确提出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推进关中-天水等经济区发展,研究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这些都显示出中央将加大对西安等重点区域的支持,西安在国家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地位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也将更大。
二是西部大开发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改善。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安城市建设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还未根本改变。中央在《意见》中,提出要继续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
今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了总投资6822亿元的23项重点工程,其中涉及西安的有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西安至江油段。今后,中央将“每年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西安将抓住机遇,争取更多中央大的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布点西安,进一步改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
三是西部大开发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中央《意见》提出,要“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提出“鼓励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产业园区适当扩区发展,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可申请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西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等。西安制造业实力较强、科技实力雄厚、开发区发展迅速,在发展特色产业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西安将抓住机遇,使产业的规模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四是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央《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打造西安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支持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等,对西安定位要求、发展期望日益提高,西安将抓住机遇,加速推进开发开放。
同时,中央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在农业发展方面、在改善民生方面,都将加大工作力度。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政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特殊的支持政策,这其中有许多的机遇可以争取和挖掘。总之,未来10年西部大开发的时期,是西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关键发展期,我们将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确保今后10年全市经济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再上一个大台阶。
记者:目前,西安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有什么期许?
陈宝根: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也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当前,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趋势明显,国际、国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在加快,国内外资本看好西部、也看好西安。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我希望能实现西安产业做大规模、调优结构、提升效益的目的。
西安目前具备了承接海内外产业、技术、资本转移的优越条件。西安具有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优势,国家级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优势。
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西安优势结合起来,关键是要做到有选择的承接,不能盲目的承接。结合西安的实际和未来发展重点,我们将重点承接以下产业:一是以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医药、软件、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以延伸和完善航空航天、光机电、电子信息、专用机械产业链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三是以旅游服务设施、景观建设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四是以大力提升金融、保险、电信、物流、商贸、会展、中介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五是以深度挖掘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加大现有文化产业重组、构建文化产业创新体系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六是以交通、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市政公用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七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公有制经济战略性改组;八是以水利设施、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都市农业项目。
不刻意安排进入“前十”时间表
记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西安的经济总量虽然处在倒数第二位,但近年来增长迅速,今年以来,似有超越哈尔滨、长春的趋势。在这方面,西安有进入“前十”的时间表吗?
陈宝根: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这么三句话:
第一,西安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持续发展期。1998年,西安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6年之后的2004年达到1000亿元,又4年之后的2008年突破了2000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西安经济总量可以超过3000亿元。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标志着西安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高,已经实现了由聚集效应向溢出效应的转变。
第二,与全国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西安经济总量还处于后位,但近年增速位次明显前移。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西安的经济总量多年来一直处于第14位,仅仅高于厦门市。但近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增速排位已由前些年的后五位上升到近两年的前五位,比如2008年增长16.3%,排在第三位,2009年增长14.5%,排在第四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西安的发展一定会继续保持目前这种持续向好的势头,因此对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同类城市中实现总量位次前移我们充满信心。
第三,做大经济总量是西安面临的紧迫任务,但我们不会刻意去安排一个GDP总量进入“前十”的时间表。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不会把单纯追求高增长作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将更加注重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更加注重发展环境的改善和市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总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