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良分局北屯派出所李浩村警务室民警 曹望庆
李浩村警务室成立于2004年11月,现有民警一名、辅警一名,辖区有村民小组8个,常住人口357户1393人,暂住人口32人,企业2家,各类商业门店7家,是较为偏僻的农村警务室。几年来,历任警务室民警始终按照社区警务工作的要求,结合农村社会治安新形势和新特点,紧紧依靠村委会,主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掘和调动干部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有效的维护了辖区的平安稳定,实现了连续六年刑事案件“零发案”,群众上访“零记录”,未发生有影响的治安案件,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称赞。警务室被评为“省级优秀警务室”,是分局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农村警务室。
一、贴近群众,融入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
2009年,从部队转业到公安机关,被分配到李浩村警务室工作后,我发挥部队养成的能吃苦、善观察、会沟通、会统筹的特长,积极融入群众,熟悉情况,迅速实现角色转换。一是积极参与村务工作,争取将警务工作纳入村上整体工作中去部署、去落实。我尽可能的参加村上的会议,主动与村组干部共同工作,风里来雨里去,走东家串西家,干了不少“份外”工作,同时也使村干部更多地了解和支持了警务工作。时间不长,我就和这些朴实的农村干部成了“铁哥们”。他们支持公安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我成了李浩村委会一名不可缺的成员。二是发挥会讲山东话的优势。李浩村群众大部分是山东籍村落的,我也是山东籍人,与他们接触中全部讲山东话。“亲不亲,家乡人”,山东腔一出口,群众就把我当成了自家人。三是坚持“三勤”,尽快熟悉辖区情况。工作中,我坚持这样的工作步骤:先熟悉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及工作对象,再了解奶牛养殖户、蔬菜种植户等各种专业户和留守老人儿童,最后走访普通群众。只要不值班,我就到村组、到田间地头与干部、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努力做到“三勤”:即勤接触,与村组干部、积极分子多接触,及时、准确掌握人口信息和治安动态;勤记录,把听到、看到的情况随时记录在册,把各种相关信息分别存档备查,把辖区企业分布、出租房屋、商店及各种行业逐一分类登记;勤核对,每月上门或者电话核对实有人口变动、流动情况,做到对实有人口管理情况明、底数清。四是建立纸质警务台账和电子警务地图,辖区情况一目了然。我根据工作中搜集整理的12000余条信息,自行设计建立了警务工作四大类25种纸质台帐。同时,将全村的住户、大型农机具、牲畜、家用电器、车辆及暂住人口、出租房屋等信息全部输入电脑,制成电子警务地图,各类信息都能快速在警务室电脑上查到,真可谓“鼠标轻轻一点,辖区情况尽显”。
二、倾注真情,服务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
工作中,我深深的感到,要想赢得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必须用时时处处的爱民之情和点点滴滴的为民之举,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解忧愁、送温暖。无论是分内之责,还是分外之事,只要群众需要,我都必须尽最大努力满足。在我们辖区,群众需要民警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是办理户口。我只要了解到村民需要办户口时,就主动上门,告知需要准备的材料,随后将材料带回所办理,再将办好的户口送到村民手中,不需要群众来回奔波。一年来,我共为群众解决户口问题30余件。
该村马西组81岁的朱思文老人,原来在新疆油田工作,退休后回家养老,老伴去世,子女都在新疆工作,老人非常孤独,想让子女们回来看望自己。油田上规定,与老人同一单位的子女看望老人按照出差对待。大女儿已退休,想回家看望老父亲,可单位上却认为老人早已去世不报销差旅费。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积极想办法,让老人拿着近期的报纸照了一张照片,证明是近期照,又在派出所出示了户籍证明,证明老人健在,去掉了老人的心头病。东三组60多岁的村民芦家民,与女儿及患有智障的儿子芦康康相依为命。
2009年元月,芦康康在邻居家玩时走失,因严重冻伤,双手双脚被截肢。情急之下,芦家民的家人及亲属抬孩子到邻居家闹事。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和村干部带着粮、油及生活用品等到其家中进行慰问。同时,详细调查事情过程,协调街办和有关部门,对芦康康进行免费司法援助,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纠纷,又到残联为芦康康办理了残疾人补助并领回轮椅1部,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
三、强化警民联防,提高防范能力,做群众的保护神。
警务室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派出所,是服务百姓的桥头堡,是遏制案件的“千斤闸”。警务室民警的职责就是扎根自己的“责任田”,日夜耕耘,根植沃土,编织希望,守望平安。其实,从李浩村的实际来讲,防范力量是相当薄弱的,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经商打工,留守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和15岁以下的孩子,白天大人下地干活,孩子到校上学,大部分院落在唱“空城计”。为了解决好这一治安难点问题,我和村组干部联手,做了以下工作:
(一)狠抓安全防范宣传,提高群众防范的主动性。我们通过网络、板报、标语、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了消防安全知识、治理“两抢一盗”犯罪问题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提高群众防范意识,鼓励开展群防工作,调动了群众参与防范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共制作板报20余期,标语7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发放《安全防范手册》200册。去年,分局在警务室开通了互联网警务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了警民联系的新桥梁。我们通过互联网,向群众宣传日常安全防范常识及常用法律法规,提供辖区最新治安动态及便民利民措施,还设置了投诉举报、在线咨询、在线留言等警民沟通栏目,征求群众对社区警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随时为群众解答疑惑。今年4月份,“路人甲”在网上反映“近期治安存在隐患,有人入室盗窃财物,飞车抢夺”。我们立即在网上发布“近期‘两抢一盗’案件信息,请村民们夜间关好门窗,外出尽量少带现金和贵重物品,要切实做好自身防范” 的警情通报。今年4月18日,我接到村民国社教的电话,发现村中有一辆黑色现代小轿车,牌子用“百年好合”即粘纸遮盖,行迹可疑。我与同事迅速赶往村中,将这辆车拦下。车上3名男青年神情紧张,答非所问。经带回所询问,该3人承认其遮挡车牌,预谋盗窃奶羊。鉴于3名青年系初犯,未构成盗窃事实,我们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3名青年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对民警发现和制止其不法感到庆幸,表示以后再也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5月25日,我们利用人民法院进行公开审判之机,与区法院沟通,把法庭设到了李浩村,组织干部、群众和学生听审。法官宣判槌落的刹那,在场每个人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二)创新防范形式,组建自行车巡逻队。根据李浩村的地理环境,经与村委会协商,挑选了8名治安积极分子,村委会自筹资金购买的8辆自行车和迷彩服、红袖标等装备,组建了自行车巡逻队。巡逻队由警务室民警任队长,队员由3名专职巡防队员和5名村组干部组成,负责对全村的治安巡逻。通过严格管理、规范巡逻、加强防范,辖区治安秩序明显好转,村民安全感明显增强。自行车灵活机动,补充了车巡和步巡的短板,对比较狭窄、使汽车、自行车、徒步巡逻相得益彰,“快、中、慢”“路、街、巷”巡逻有机结合,形成了整体覆盖的巡逻网。2009年8月5日晚23时许,自行车巡逻队在沿郭靳路巡逻时发现路边停放着一辆黑色小轿车,前后车牌均被遮挡,遂对其人员和车辆进行盘查,发现车内有匕首、砍刀及铁棍,随即将3名男子带回警务室进一步核实调查。经查,该3名男子刚从渭南赶到阎良,准备在该路段驾车抢劫,还没“开张”,就被民警查获。
(三)推行户户联防,提升群众防范合力。我们按照“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路,充分发动群众,通过推行户户联防,把防范的触角伸到了家家户户。李浩村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安全力量确实薄弱。为了能帮助他们预防不安全因素,我们制作了“防范卡”发放给他们,同时村组干部、党员及60岁以下的男性,在邻里之间开展联防,形成“五户联防、户户能帮”的防范模式。具体做法是:
1、在防范卡的一面写上民警、辅警、邻居家和村组干部的电话,在另一面写上防范事项和处置技巧。例如:发现盗贼打电话告知卡片上的人员;遇到紧急情况可打电话,也可在院子里敲脸盆,吹哨子;在不便于以上的情况下可在门眉上、前、后窗户的顶端中央位置挂上家里扫地的笤帚或其他物品,达到求助和报警的作用,等等。
2、有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家庭,以其为中心左邻右舍的5家联合起来,互相照应帮助,不但解决平时的生活问题,而且融洽了邻里关系,关键是案发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处置。这样就形成了五户联防户户能帮的治安体系。
(四)防范走进“托牛所”,村民省时、省力好处多。李浩村村民饲养奶牛共108头,其中养殖户牛红军饲养22头,其余86头为村民散养的。前几年,村民大多把奶牛养在家门口,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一进村就闻到牛粪的骚臭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村干部深入养殖户,想办法,出点子,依靠政策支持,由奶牛数量最大的养殖户牛红军负责,在村上开办养牛场,实施奶牛集中养殖,对全村的奶牛进行集中托管。这样,奶厂到养牛场集中收购牛奶,减少了散养户牛奶压价收购的损失,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减轻了养殖散户的人力和时间投入,实现了养殖场和散户的互利双赢。同时,散户可以抽出时间做生意、跑买卖、搞种植等,开展多种经营,实现增收。“托牛所”建成后,奶牛有专人集中看管,牛奶由奶厂集中收购,牛粪有专人清理,安全有了保障,街道干净整洁了,脏乱臭的现象没有了,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观,美化了环境,促进了和谐,村民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社区警务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群众利益的方方面面,社区民警必须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做到门常开、灯常亮、人常在、事常办,才能得到干部群众认可、信任和支持,才能使公安工作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