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之难
需要整体考虑防止并发问题
山阳县受灾最重的桥耳沟村五组,26人死亡或失踪,这是陕南因灾伤亡最集中的一个村组。
如果不是这么沉重的伤亡,或许桥耳沟村五组的村民决不会那么强烈地想离开家园。“移民”这个概念开始在幸存者的头脑里浮现,虽然无奈,但或许这是他们彻底告别洪灾、泥石流灾害的最佳出路。
泥石流暴发时,邵新红的两个儿子被倒塌的房屋掩埋。两天后,他用手刨出了孩子的遗体,最大的15岁,最小的12岁。白发人送黑发人,邵新红不得不痛心疾首地考虑以后重建家园的问题。
灾后统计,该村死亡6人,失踪21人,其中6人是从废墟里刨出来的,其余21人,被埋在废墟和泥石流之下。泥石流带来的巨大山石将河沟抬高了3米,无法刨人,只好上报失踪。
巨大的灾难,彻底触痛了桥耳沟幸存者的神经:房屋被毁,耕地全无,道路不见踪影。大自然瞬间的毁灭力量,使人仿若处在梦靥之中。
63岁的邵佳炳告诉记者:“没有一天晚上不做恶梦的,死去的两个孙女的身影,就那么闪现着……”
在这个80%的男劳力靠外出打工养家的偏僻小村,因灾死亡的几乎都是老人、妇女、孩子。当这些男劳力放下外地的活儿匆匆赶回老家时,惨烈的景象促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移民。
这条小山沟宽不过百米,坡度却有六七十度。村民们世世代代在河沟里、坡地上开辟出一小块一小块的耕地,种下玉米等作物,每年获得简单的收成。但遇到特大洪水、泥石流,巨大的破坏力会瞬间摧毁他们精心营造的家园。
太不适合生存了——这是瞬间痛失数位亲人的惨烈和悲情换来的共识:移民,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对桥耳沟村五组的七八十位幸存者来说,移民才是解决自然之灾的最佳途径。
“我们想移民,可是移到哪儿呢?哪个地方能接纳我们?”邵佳炳无奈地说。
高坝店镇党委书记李峰早就在考虑移民问题。但他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将灾民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对于移民问题,“很难,恐怕一个山阳县解决不了,一个商洛市也难以彻底解决好。陕南地处偏僻山区,地理环境恶劣的小山村太多,移民要整体考虑,还要防止出现各种并发问题”。
探索之道
成功的“弃耕作种药材”模式
说到移民,不能不提石头梁村。洪水和泥石流暴发时,这个村子也有地处深山沟的房屋被冲毁,但全村2630人无一人伤亡。
沿石头梁村向山里走几里路,山势越来越陡,农户的房屋越来越稀疏,这就到了东沟组。
以前东沟组人世代为农,每家也就7分地,产量不高,打的粮食不够自家吃,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2000年以后,这里实施退耕还林,村委会规定所有土地全部无条件退耕还林,恢复生态,发展药材种植业。村委会拿出集体资金,在8600亩荒山上栽种连翘、五味子、柴胡、五倍子等。2003年前后,村子又在16000亩的林地里,栽种这些中草药。
山大地偏,资源丰厚,种下的中草药两年就见效,东沟组人过上了采摘、销售中草药的生态经营之路。
东沟组是石头梁村7个小组之一,多少年来都是全村最贫困的村组。加上每人每年230元的退耕还林补偿款,2009年,东沟组280人,依靠中药材获得90万元,人均纯收入高达4000多元。
对于东沟组的变化,程同仓比较满意。他是石头梁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由于整个村子经济发展良好,生态农业做出了样本,集体经济远近闻名,程同仓被评为全国劳模。“如果不是我们这几年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林业管护、水土保持做得好,恐怕经过这场天灾,不但东沟组的房屋全没了,沿沟而下的其他6个村组,更多的房屋会受损、倒塌。”
据介绍,山阳县“7·24”洪灾百分之八十的倒塌房屋因泥石流所致。泥石流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头,其破坏毁灭的力量比洪水大许多倍。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沟组“弃耕作、种药材”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了洪灾的危害程度。
不需移民,足不出户,发展生态,种植中草药,东沟组的发展模式能否在山阳其他村组大面积推广?
对此,程同仓表示:“当然可以,关键要有人管理。别的村子连护林员的工资都发不起,我们村请了6名护林员,一年工资就要7万多元,由村集体支付。别的村子,群众想砍哪棵树就砍哪棵,全面退耕还林难以实施。我们这里若想砍树,上山之前先领‘砍伐票’,砍完之后由护林员在上面盖章,才能运出使用。今年集中砍这一片儿,明年修养这里,再砍另一片,保证生态良性循环。”
“弃耕作、种药材”,或许是就地化解移民难题、减少灾害威胁的别样思路。
专家建言
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寻求最佳方案
早在2000年,我省为了更好地解决移民问题,制定了《贫困地区部分贫困户移民搬迁异地开发实施方案》和《贫困县移民搬迁异地开发验收试行办法》,以保证移民工作顺利进行。
2002年,兴平市东城街道办事处万址坊村,通过“招收移民”的方式吸收资金,修建村内道路等设施,以加快小城镇建设,改变村容村貌。商洛市50余户贫困县的村民先后与该村签订了移民迁移合同书,但直到2005年,这些村民依然无房安身,四处漂泊打工。
8年前,商南县城关镇以建“移民小区”为由,公开招收住户,一些偏远山区的村民为了能出山、住进移民小区,借钱交了集资款,但“移民小区”的工地至今仍是一片荒草。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专家王埃平和陈谦认为,加速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整体走向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但领导不力、观念陈旧、思想狭隘、投入不足等严重制约了生态移民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搞好培训、提高素质已成当务之急。该局的柳诗众、李长保则认为,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更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重点在边远山区,难点在农民贫困,关键在于投入和机制。
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援朝认为,自然灾害,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任何区域和历史阶段,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分析哪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哪些是人为活动加剧的。生态破坏、发展工业、耕地挤占河道等,都会加重洪灾和泥石流。陕南山高坡陡、交通闭塞,水土流失的村子,承载不了太多人口,这些缺乏生存条件的边远山区,必须实行移民搬迁,把农民搬到浅山区。
“问题是,现在的移民成本比较高,涉及面积比较大。在陕南有些偏远山区,劳动力外出打工十几年、二十几年了,挣钱回家盖起房子,平时根本不住。这些人到城里打工又要租房子,这是资源浪费。”罗援朝说,可不可以设定一些条件,比如在城里打工多少年,收入达到多少,以此确认其转化为市民身份,核发城镇户口,拥有公平的医疗、教育资源,促使村民向城镇化过渡,以农村的耕地和房产进行城市化置换,彻底解决移民难题。
|